中老年女性视黄醇营养状况与骨密度关系的研究

来源 :第四届第二次中国毒理学会食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与营养食品所毒理室联合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ratch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中老年女性膳食视黄醇的摄入情况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 方法:招募山东泰安华新社区的250位45~66岁之间的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基本体检、采集血样、膳食调查,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检测.血清视黄醇和β-胡萝卜素(β-C)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检测;血清中骨转化标志物(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和25-(OH)D3)、血钙、血磷、尿钙、尿羟脯氨酸和尿肌酐(Cr)用试剂盒进行检测.将调查对象按照BMD的高低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之间膳食视黄醇当量摄入和血清视黄醇等指标的差异.另选择骨量减少的受试者26名和BMD正常的对照者26名,比较两组之间膳食视黄醇当量摄入和血清视黄醇等指标的差异. 结果:1.横断面调查:人群视黄醇当量摄入量偏低;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视黄醇和血清β-C水平都略高于低BMD组,但无统计学差异;在摄入的RE中,正常对照组来源于类胡萝卜、素的RE比例高于低BMD组.BMD和膳食视黄醇当量水平的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在数值上有微弱的负相关趋势(P=0.203,r=-0.140),但无统计学显著性相关.血清视黄醇水平对上肢、股骨、骨盆和脊椎四个部位BMD的影响一致.视黄醇当量摄入量对上肢、股骨、骨盆和脊椎四个部位BMD的影响也一致.2:视黄醇营养状况与BMD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BMD与血清视黄醇水平的x2检验显示两组之间血清视黄醇水平分布在统计学上无统计学显著差异(x2=1.981,P=0.159).血清视黄醇水平和BMD做线形曲线拟合分析显示,两者有正相关趋势,但统计学意义不显著(P=0.407);BMD与视黄醇摄入的x2检验显示两组之间视黄醇摄入水平的分布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x2=0.754,P=0.385).视黄醇当量摄入水平和BMD做线形曲线拟合分析显示,两者有负相关趋势,但统计学意义不显著;两组之间动物性食物来源的视黄醇当量有显著差异(P<0.05),骨量减少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视黄醇摄入的来源可能对骨骼状况有影响.上肢、股骨、骨盆和脊椎四个部位的BMD与血清视黄醇水平都呈现正相关趋势,但没有显著性相关,其中以股骨BMD的正相关趋势最明显(P=0.085);四个部位BMD与膳食RE水平有负相关趋势,其中股骨BMD与膳食RE水平有显著统计学负相关(P<0.05);上肢和股骨BMD与膳食VA水平显著负相关(P<0.05);骨盆和脊椎BMD与膳食VA水平有负相关趋势,无显著统计学相关. 结论:1)人群视黄醇当量摄入量未达到RNI,且膳食补充剂的服用率低,提示我国目前维生素A缺乏的状况还是主要问题,应引导人群合理消费维生素A补充剂.2)在正常浓度范围内,较高的血清视黄醇水平可能有利于维持BMD.3)视黄醇当量摄入水平过高,可能与BMD降低有关,特别是股骨BMD,但还需进一步研究.4)膳食视黄醇当量来源和组成十分重要,过多摄入预先形成的维生素A似乎对BMD有不利影响,而类胡萝卜素则没有,但还需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 本文通过对植物状态患者进行临床、影像学(形态及功能)及电生理学检查评估其预后,从而阐明3+1预后评估模式对植物状态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住院的23例植物状态患者进行临床PVS评分、头颅磁共振平扫、DTI、波谱及脑电图、听觉及体感诱发电位进行检查、对患者预后进行可苏醒,微小意识状态及维持植物状态的评判。半年后,对23例患者进行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将23例患者分成意识恢复的PVS、MCS
会议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ve rat,SHR)认知功能的影响,同时探讨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β-淀粉样蛋白(Aβ)在其中的作用.方法:20只SHR随机分为训练组(physical exercise group,PE,n=10)及对照组(sedentary hypertensive group,SED,n=10),训练组采用自行研
会议
会议
桥本脑病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伴抗甲状腺抗体升高的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血液及脑脊液中的抗甲状腺抗体升高,若治疗及时则预后良好。然而该脑病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可表现为癫痛发作、震颤、肌阵挛、共济失调、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意识障碍或脑卒中样发作,起病可为急性、亚急性、慢性、进展型及反复复发型,这使得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困难,误诊较多。本病例病初单纯治疗甲亢,给予利培酮控制症状,又因有精神症状
循环血液中存在的脂质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醋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统称为血脂。这些血脂成份也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细胞中,是生命细胞基础代谢的必需物质。本文首先通过分析体内胆固醇的来源、合成等,介绍了胆固醇的代谢,其次介绍了甘油三酯合成、分解代谢,然后介绍了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等脂蛋白代谢,介绍了AⅠ、AⅡ等载脂蛋白,分析了血脂检测项目。
本文首先介绍了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诊断标准,饮食及生活方式改善的治疗方法,其次介绍了他汀类、胆酸鳌合剂等降脂药物,然后介绍了载脂蛋白B(ApoB)反义寡核苷酸、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等其他疗法。
本文首先通过介绍HDL-C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人群中HDL-C检测意义等,介绍了流行病学调查,其次介绍了赫尔辛基心脏、空军/德克萨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研究结果,然后介绍了促进胆固醇逆转运、HDL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等HDL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机制,介绍了冠心病针对HDL的治疗。
本文首先介绍了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单克隆抗体、PCSK9反义RNA等PCSK9抑制剂,其次介绍了MTP抑制剂,然后介绍了ApoB抑制剂,介绍了鲨烯合成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毒副作用等。
本文首先介绍了血脂异常的检出,其次介绍了心血管病风险评价,然后介绍了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目标值等,并介绍了他汀类、贝特类、烟酸、树脂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临床上供选用的调脂药物。
本文首先介绍了"ACC/AHA胆固醇指南”,其次介绍了"ACC/AHA胆固醇指南”基于更高级别的他汀RCT证据(或基于他汀RCT的荟萃分析),有关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风险降低;关于LDL-C和或非HDL-C目标值等方面的更新,然后介绍了两指南的比较和解读,通过分析降胆固醇治疗的对象、降脂治疗是否设目标值和监测指标等,介绍了中国专家对于上述指南的解读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