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中,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独立性自我-相依性自我,内在目标外在目标、自主归属感等因素反映了"关注自我"与"关注他人"上的区别。自我决定理论提出:(1)在生活目标上,内在目标(即追求自我成长、社会归属、社会贡献)比外在目标(即追求金钱、社会名声、身体形象)更能直接满足基本心理需要,进而有利于幸福感;(2)在心理需要方面,自主与归属感是两种相容的基本心理需要,其满足对不同社会文化(包括集体主义)中个体的幸福感都有独立的正向预测作用(Chirkov,Ryan,Kim,& Kaplan,2003;Reis,Sheldon,Gable,Roscoe,& Ryan,2000;Ryan & Deci,2000)。而跨文化研究者则质疑"内在目标和自主需要的幸福感益处的普遍性"(Cross & Gore,2003;Markus & Kitayama,2003)。他们认为,(1)只有追求与社会流行价值观相匹配的生活目标才有利于幸福感,相比个体主义社会强调的个体独特性、个人选择感、自主性表达等,集体主义社会更为强调人际关系、重要他人的期待、内群体目标等,因此关注内在需要的内在目标与集体主义文化不相匹配,而关注情境要求的外在目标更可能促进幸福感;(2)追求自主就等于追求独立,进而不利于归属感满足,因此自主追求与归属感追求是互斥的。因此,对于集体主义中国人,哪种生活目标更能促进幸福感?自主与归属感是相容还是互斥?就此存有上述理论之争。为此,本研究抽取202名中国大学本科生,考察了内外生活目标、基本心理需要满足(自主、归属感、能力感)与幸福感结果变量(主观幸福感、主观活力、自我实现)间的关系。结果支持自我决定理论:对于集体主义的中国人,内在目标促进幸福感(β=.24,p<.01),而外在目标负向预测幸福感(β=-.18,p<.01);自主与归属感是正相关的(r=.50,P<0.01),其满足对幸福感有独立的正向预测作用;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在"生活目标幸福感"间起到中介作用。这些结果为自我决定理论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推广验证、为澄清"自主"与"独立"、"个体主义"间的差异提供了实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