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06年4-12月和2007年3-11月在四川省铁布自然保护区观察和统计了野生梅花鹿的繁殖行为,包括发情交配、产仔、发情吼叫、爬跨及其昼夜节律行为等.结果表明,四川梅花鹿为季节性发情动物,发情交配行为发生在9月上旬至12月中旬,集中在10-11月(占86.99%±3.24%).四川梅花鹿发情交配日期最早见于9月8日,最晚为12月16日,跨度90~100d(±6d,n=90).雌鹿交配日期与其繁殖
【机 构】
:
重庆三峡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 404100 重庆三峡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重庆 4041
【出 处】
:
第七届(2016)中国鹿业发展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4-12月和2007年3-11月在四川省铁布自然保护区观察和统计了野生梅花鹿的繁殖行为,包括发情交配、产仔、发情吼叫、爬跨及其昼夜节律行为等.结果表明,四川梅花鹿为季节性发情动物,发情交配行为发生在9月上旬至12月中旬,集中在10-11月(占86.99%±3.24%).四川梅花鹿发情交配日期最早见于9月8日,最晚为12月16日,跨度90~100d(±6d,n=90).雌鹿交配日期与其繁殖经历具有低度正相关性(Kendalls tau-b和Spearmans rho,0.3<r<0.5,P<0.05),成体雌鹿交配日期稍微早于初次配种雌鹿.雄鹿发情吼叫和爬跨行为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各有2个高峰期(05:00-08:00和18:00-21:00),夜间有小节律的发情吼叫和爬跨时期.U-test检验表明发情吼叫频次和爬跨频率在昼夜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吼叫行为与其交配行为具有高度正相关性(Kendalls tau-b和Spearmans rho,0.8<r<1.0,P<0.05),主雄、次雄和群外单身雄鹿的昼夜吼叫次数有极显著差异(P<0.01).雌鹿产仔期从4月下旬开始到7月下旬结束,集中在5-6月(占91.51%±4.96%),产仔日期最早见于4月29日,最晚为7月28日,跨度80~90d(±5d,n=130).梅花鹿产仔日期与其分娩经历具有低度正相关性(Ken-dalls tau-b和Spearmans rho,0.3<r<0.5,P<0.05),成体雌鹿产仔日期早于初次繁殖雌鹿.雌鹿每胎产1~2个幼仔,单双胎率分别为98.86%(±6.96%,n=129)和1.01%(±0.07%,n=1).妊娠期和哺乳期梅花鹿采食行为分配占较大比率,其次是卧息和移动,哺乳期采食行为分配低于妊娠期,这与妊娠期正逢冬季,食物资源相对匮乏有关,而哺乳期恰逢夏季,植物生长旺盛,食物资源相对丰富.
其他文献
饲料特别易于被各种霉菌毒素污染,而霉菌毒素吸附剂是消除饲料中、低剂量霉菌毒素对动物影响的有效手段.对特定毒素的吸附率是霉菌毒素吸附剂评价的最重要指标,吸附率的测定通常分为体外和体内两种.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同时测定人工模拟猪胃和小肠消化液中黄曲霉毒素B1(AFB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A)的快速、灵敏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霉菌毒素吸
玉米穗腐病,属世界性病害,可由多种镰孢菌和其它真菌引起.镰孢菌引起的玉米穗腐病不仅造成产量损失,也会因病菌产生的多种毒素,对人畜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开展玉米穗腐致病镰孢菌毒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4-2015年在重庆市及相邻的四川省32个区县98个乡镇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经组织分离和单孢纯化共获得47株拟轮枝镰孢及19株禾谷镰孢复合种,采用PCR反应检测菌株关键产毒基因FUM1及Tr
黄曲霉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常存在于土壤及其他物质中.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特曲霉等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很强的毒性,且性质稳定,一经污染便很难去除,是极其棘手的食品安全问题.黄曲霉的生物防治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尽管已经筛选到很多抗黄曲霉的化合物,但是真正能够投入生产实践应用的却很少。据研究表明,抗菌脂肽iturin家族中的Bacillomycin D是一种从微生物中分
本研究发现麝香草酚作为一种植物源杀菌剂可以诱导黄曲霉孢子凋亡从而导致其裂解死亡.黄曲霉孢子经麝香草酚处理后,大部分孢子会发生凋亡现象.在前期凋亡过程中麝香草酚引起孢子内钾离子(K+)浓度升高,并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OS)引起线粒体损伤以及相关凋亡因子的释放.在后期的死亡过程中孢子经麝香草酚处理还会产生一氧化氮(NO),并且NO的产生与ROS的积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NO作为一种死亡信号在孢子裂解死亡
霉菌及其毒素污染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为了保证储粮安全,降低粮食在储藏过程的损失,建立一个能够有效预测粮食储藏过程中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预警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以杂色曲菌素(Versicolorin A,Ver A)作为监测指标,探讨在模拟仓储条件下,其水平与储藏后玉米污染黄曲霉毒素之间的关系。考察了含水量12%~16%的玉米样品在储藏过程中AFB1的积累与毒素积累前Ve
胶陀螺Bulgaria inquinans(Pers.)Fr.作为一种长白山地区食药兼用的真菌,食用不当会引起光敏活性中毒反应.在夏、秋季节常见于蒙古栎的倒木及树桩上.近年来国内外对胶陀螺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表明,现已从胶陀螺中分离得到了苯并[j]荧蒽类、azaphilone类、醌类、甾类、萜类、苯丙素类等50多种化合物;在药理活性方面,胶陀螺具有抑菌、抗癌、光敏、抗疟疾、抗氧化、止痒、杀虫
稻曲病(Rice false smut)是发生在水稻穗部的真菌病害,该病不仅造成空秕率明显上升,结实率严重下降,形成稻曲球污染水稻而降低稻谷的产量和品质,更为严重的是产生对人畜有害的毒素.其病原为稻绿核菌,有性态学名为Villosiclava virens Tanaka and Tanaka,无性态学名为Ustilaginoidea virens Takahashi.稻曲病菌中主要存在两类毒素:稻
粮食被霉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毒素污染后,其品质和营养会造成下降.人类和动物取食被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的粮食、食品或者饲料会对健康造成威胁,引起中毒甚至死亡.镰刀菌在大田和采后都会侵染作物及其果实,本实验旨在研究镰刀菌及其毒素对储量害虫的影响.不同镰刀菌小种侵染的小麦颗粒对黄粉虫老龄幼虫的取食行为、体重变化及幼虫的存活率有显著的影响。层生镰刀菌(F.proliferatum)和梨孢镰刀菌(F.poae)两
稻曲病(Rice false smut)是由稻绿核菌(Villosiclava virens)引起的水稻穗部真菌病害.该病形成的稻曲球具有人畜毒性,不仅使得水稻减产,其厚垣孢子更易污染其它健康谷粒,严重影响粮食与食品安全.已报道稻曲球中存在两类主要的真菌毒素,即稻曲菌素(Ustiloxins)和稻绿核菌素(Ustilaginoidins).稻曲菌素为水溶性环肽,能够抑制水稻种子胚根和胚芽的生长,同
为探明塔里木马鹿生茸期饲料营养价值与产茸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试验组Ⅰ(农二师鹿场)、试验组Ⅱ(农一师12团鹿场)、试验组Ⅲ(农一师13团鹿场)饲料中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钙、磷、总能含量进行了测定,并结合各鹿场茸鹿年均产茸量,完成了对塔里木马鹿生茸期3种饲料的实用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Ⅱ精料原料中的CP含量,青贮类原料中的EE、GE含量,粗料原料棉粕中的CP、Ca、P含量均显著高于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