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乡土实践课程模块的设计策略

来源 :第六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991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到所践行的小学课程,单从学科理解,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可以综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当然综合小学各类课程,虽无法全面体现,但显得稍微接近。可是,解读有别、教师有别、训练有别,最终真的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吗?有没有一份教材能综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没有一门课程能让孩子全面发展?深思之中,开始探索“核心素养视域下乡土实践课程模块的设计”。
其他文献
然而,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提问缺乏目的性,太过随意,一节课多的可提几十个问题,少的只提几个问题;提问缺乏价值性,事实性问题比例较高,缺乏探究性和实效;提问缺乏互动性,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让学生阐述观点、答案开放的问题比较少;提问缺乏艺术性,犹如法官过堂,致使学生成了“应声虫”,异口同声“是”或“不是”;提问缺乏层次性,要么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不能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研究成果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人文素养、科学底蕴、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
当下,"高效课堂"一词实在太热,无论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无论是语文、数学等大学科,还是地理、美术等小学科,课堂教学都在谈论"高效"."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新的教育技术、形式层出不穷.笔者是做基础教育的,现就自己所认识的基础教育中的"高效课堂"再做赘述,期望以此引起片片涟漪,产生共鸣.总之,高校课堂做到四个关注,即关注分数,这是显性的高效;关注素质,这是隐
当前,"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的最热门词汇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所有教育人的思考.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正式面向社会推出了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此,结合我校的办学历史及地域实际,提出了"真我"教育的办学思想,用"以天下之真,成自我之美"为办学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本研究试图对教育实践中比较有特色的个案进行现场观察与分析,提出以下问题:T小学学校大型活动的内容是什么?有何特色和创新之处?此类活动的开展对学生成长有什么价值?这对于改革当前千篇一律的学校大型主题活动有何启示?进而探寻学生这个主体在学校大型主题活动中的“应然”地位,为学校自主设计创新且具有育人目标的大型活动提供依据。
"素养"中最重要的、最必不可少的、共同的部分被称为"核心素养".实践证明,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及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发展这三方面进行都可以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起到促进作用.本研究着重从教学方式转变的角度进行调查与探究,分析如何通过转变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程改革后,课程教学在重视对学生的学科知识与学科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越来越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即新课程提出了教
笔者认为“补偿教学”概念旨趣应雅致深远,具有较好的包容性。考虑到张建桥的“补偿教学”概念囿于“间接经验授受所缺失的发展价值”,而美国的补偿教育以弱势群体关注对象,仅以教育公平作为政策旨趣,不能涵盖我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的诸多“补”之现象。因此,本文期望通过对“补偿教学”内涵、价值、运行机制的进一步澄明,以消解当前教育界各种“补”之乱象。为此,提出促进补偿教学的合法性,加强补偿教学的统筹规划,夯实
本文首先分析了彝族地区小学语文情感朗读素养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彝族地区小学语文情感朗读素养培养策略,提出要多途径提高教师情感朗读指导能力,加大投入,加强情感朗读教学资源建设,探索科学合理的情感朗读素养培养模式。
当"核心素养"培育成为时代新的研究议题和热点时,适合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与教学变革便成为基本的教育实践发展态势和研究方向.国际上习惯把核心素养与21世纪联系起来,以"21世纪核心素养"冠名,强调核心素养培育具体内容的时代性和特指性.因此,核心素养培育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变革就要充分体现21世纪的时代特征.对一个如此广域的国家而言,各级各类教育没有相对统一、规范的教材体系是无法想象其教育质量的。因此教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传统文化积淀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多元的民俗文化,对于维系民众社会情感、促进社会稳定和增进民族认同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体系,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