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同时考虑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尝试将GML指数运用到中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累积值的测度中,从而能分析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长期变动趋势,并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动、纯技术进步、规模效率变动和技术规模变动四部分。
在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要关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Malrnquist-Luenberger指数已经成为考虑非期望产出情况下生产率增长无偏测度的重要实践工具,但它不具有循环累加性,不能表现出全要素生产率的长期变动趋势,而且容易导致潜在的线性规划无解问题。为了避免出现这些问题,本文运用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了环境约束下我国29个省市在2000-2009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动、规模效率变动和技术规模变动,得出的主要结论和启示如下:
能源的过度使用以及污染物的过度排放使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存在环境无效率,且环境效率的分布具有空间集聚性,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环境约束下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呈现地域不均衡特征,考虑环境污染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在推动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中占据主导地位。未考虑环境污染的情况下,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在省际的差异程度都有所缓解,而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规模变动的差异化增大。无论是考虑还是未考虑非期望产出,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均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只在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的规模效应方面有所优势。
从时变趋势看,我国自进入“十五”时期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在持续地增长,十年间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了20.9%。其中技术进步和技术规模提高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则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技术效率主要带来“追赶”效应,但追赶效应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技术进步的增长效应则是可持续性的。同时资本、能源等要素的过度集聚会导致规模效率的下降,而且能源等要素积累是不可能无限扩张的,也会带来环境负效应。
考虑非期望产出时,当期生产技术下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因子普遍低于全局生产技术下的测算结果,这种差异是由全局生产技术下生产前沿持续向外扩展造成的;未考虑非期望产出时,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增长低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于考虑环境规制因素后,而且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恶化程度有所缓解,这充分说明未考虑环境治理将会夸大技术进步和技术规模报酬的提高,减缓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减低经济增长质量。因此在生产率增长绩效评价中,引入环境因素是必要的,这为纠偏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程度,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