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代韩国保持民族传统的固有文化,同时接受来自中原的汉文化用以国家发展的纲领,因此韩国历史可谓文化融合的最好典范,是成为东亚汉文化圈中的代表国家,因此宋朝曾经以小中华之称推许高丽王朝。朝鲜前期全面接受明朝的典章制度、教育体系以及婚冠丧祭的仪礼,而到了朝鲜中期,清朝侵略而屈服,虽然无法摆脱朝贡体制的外交关系,但在心中不承认清朝的中华正统及其文化地位,却认为中华文明的命脉已在中原断绝。民间文人更加深化此种认识,坚持要使用崇祯年号。原来普遍存在崇拜大国的事大心理,从此朝鲜不断出现变为贬低中华的言行。十八世纪的清朝和朝鲜,都出现太平盛世的和平局面。朝鲜文人在燕行的机会,直接观察清朝北京的繁华而优秀文化,慢慢开始接受清朝的最新文明知识包括一些西学。对于明末以来盛行一时的通俗文学及多彩多样的通俗文化,有的文人加倍关心,如李宜显的输入图书目录中已包含日用类书、民间故事,甚至包括淫词小说集。朴趾源在沈阳的古董商店和商人们通晓饮酒进行笔谈,更在热河通过和民间文人的交流获得各种社会知识,并对民间生活智慧表示强烈的关心。他以崭新的文体表达出对清朝文化重新认识,强调利用厚生的方法,因此他的《热河日记》一时成为热门话题,对朝鲜社会影响非凡。但是,一些儒家正统文人不满这些革新思想以及小品体的文体,他们希望朝鲜文坛恢复到唐宋八大家的古文文体。国王正祖正要建设儒家理想国家,反对明末清初的通俗文学和低俗趣味的通俗文化,因此发动文体反正措施。正祖珍惜朴趾源的才气,不给他处罚,只是给他警告,要做郑重严谨的文章。十八世纪后期,朝鲜更不易输入明清的通俗文学和文化。北学派虽然充分承认清朝文化的优点,曾强调应该要学习优秀的先进文化,但还是心中坚持民族自尊感,对于清朝的一些通俗文化,有时仍然加以批评。清朝和朝鲜的文化,最大的差异在于衣服和饮食等实际民间生活方面。朝鲜文人的燕行录中所描写的中国当地生活习惯,有时要接受,有时要排斥,甚至加以严厉批判。通俗文化是属于民间的,带有固有文化的特徵,而对外人来说最陌生的,难以接受的。朝鲜时代所认识的伟大的中华文化主要来自宋明两代所产生的,而目前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大部分是属于清朝以后所演变而来的。这就是中韩两国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基本差异的来源。本文中希望探讨朝鲜后期文人对明清通俗文化接受与批判之间,如何考虑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