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个人收入差距的制度创新:公共政策的视角

来源 :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中国社科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Stone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承认个人禀赋及个人拥有生产要素的差别,经过市场的初次分配后必然形成收入差距.中国市场化改革以来,个人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构成了不稳定因素,不断挑战个人的心里底线.个人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必然因素如地区发展不平衡、市场化改革不到位等原因,同时也有偶然因素的作用,如个人禀赋、个人选择、机遇与运气及努力程度的差异.当前明确缩小个人收入差距的目的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公平,因此可以考虑从公共政策的整体方面做出全局性制度创新,在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不同个人能够共享的同时,通过公共支出政策改善起点公平,通过公共管理政策加强过程公平,通过公共收入政策形成结果公平.
其他文献
合理性标准,此一语词的意义是在对诠释结果提问下的后设反省.诠释结果来自认知、理解、解释、证成等过程,每一过程的进行都有合理性的要求,由于各阶段的合理性要求所根据的合理性标准不完全相同,因此本文将探讨其中细微的差异、关系,并指出合理性标准在诠释过程中的作用与限制.所有合理性的差具都典合理性的共同基础有关,如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在不变的基础上变化着,也在变化的过程中沉淀出不变基础。
自近代清末民初以来,中国传统哲学需要一个现代转型,似乎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似乎对此观点提出了疑义,这种疑义是从所谓中国哲学理论的"失语"状态引起的.按照这种疑义,由于近代以来借用西方话语来进行所谓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中国学者在国际对话中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因而在中国哲学的语言表达、沟通和解读上长期处于"失语"状态.这里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西方与东方和古代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当代诠释学的
儒家经典的形成、传衍和流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不断的诠释性积累中,文本的内蕴逐渐丰厚化,其所传达的意义也因理解和解释的多样性而不断地扩展、弥散、乃至歧出,形成了包容深广、意味无穷的思想原核.而各文本之间内容的分际与呼应,又使得这些意义在广阔的诠解空间中处在不停的游弋和变换状态,从而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穿插、叠加或冲撞的思想效应.作为观念"原意"的发散源和后人不断诠解的对象,最早形成的文本群落构成了
作为东亚文明共同资产的东亚儒学所谓"东亚儒学"指的是,源起于2600多年前的中国山东半岛、由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儒家价值理念,在其影响所及的地区所呈现出来的儒家思想及其文化.如此形成的儒家思想文化圈,并不是由独立的"中国儒学"、"日本儒学"和"韩国儒学"为分散单元而机械加总的结果.如同任何一门学问都有着自己的局限那样,东亚经典诠释学也有着自己的理论局限,诸如,东亚经典诊释学在经典的文本性分
实际上,类似孔子或苏格拉底一样的古代哲学家,与其说埋头于探求哲学理论,倒不如说是作为共同思考、诊断和助言别人的孤独或痛苦的,并与大众沟通的哲学家而活动.但是,随着这种与大众沟通哲学传统的逐渐消失,陷入经典章句或复杂理论的游戏,每天只是"口头圣贤"或"纸上道学"被认为是哲学家当然的任务,哲学与一般人的距离就更远了.这里有必要倾听所谓经典与其说起到连接和疏通哲学家与大众的作用,反而说阻碍了哲学家与大众
《周易》经传确立起易学专门之学的经典话语系统。其后,汉代的经学家,从象数的一面出发,丰富了这一系统;魏王弼、晋韩康伯等,则从义理的一面着眼,深化了这一系统;南北朝隋唐时期,这一系统又在儒释道三教由冲撞、互峙走向会通、融合的历史文化语境变迁过程中,既受到严峻挑战,又获得新的诊释。
孟子的哲学思想中阐述了关于如何使用"气"的概念,本文即拟对孟子学说中"气"的内涵及其构成进行考察.性善说和养气论是孟子哲学思想的两个方面,在此讨论"气"就是旨在对一直被忽略的养气论有一个新的认识,并为把孟子哲学思想中的性善说和养气论放在一起讨论创造前提条件.为此,我们首先分析《公孙丑》篇中与"气"有关的内容,由此揭示"气"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养气的终极目标"心之修养"是如何实现的,以期待对孟子哲
对于孟子“养气”之论、“夜气”之说,历来存在不同的解读: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良知”,也被理解为一种先天的或先验的形而上学范畴。本文意在阐明:其实,孟子所说的“气”或“浩然之气”是一种情绪体验,也叫“正气”;而“夜气”是一种比喻。这种情绪体验来自一种内在感受,即通常所说的“正义感”,孟子谓之“是非之心”。所以,孟子说,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这种内在感受来自一种关于是非曲直的直觉判断能力,这是
本文以《论语》诠释为例,探讨中国注经传统与现代诠释学之会通,强调重新认识与诠释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传统,并给予创造性的讼释,希冀儒家价值规范系统,能提供国人一个既能合乎传统文化精神,而且又能够针对现代社会与现代人心灵需求的价值观。
行为治疗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的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以及新兴的语境主义导向的认知行为治疗的"第三浪潮"三个阶段.其中,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是认知行为治疗"第三浪潮"中最有代表性的经验性心理治疗方法之一.ACT疗法以有关人类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框架理论(Relational Frame Theory,RFT)为基础,认为人类的负面情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