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到来和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因运动系统损伤而引发的慢性疼痛正在逐渐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生活和运动员职业生涯的主要医疗问题之一。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发现,目前大多数难治性的非器质性病变疼痛均来源于骨骼肌系统,欧美临床医师称之为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points,MTrPs)。MTrPs是骨骼肌内异常异常挛缩结节处存在的大量高度敏感小点,并在此处可触摸到一条紧绷的肌紧张带。运动创伤、肌肉疲劳、抵抗力下降、反复感冒、营养物质缺乏等因素可促使正常骨骼肌发展为活化MTrPs,继而造成患者骨骼肌疼痛、关节功能受限、感觉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甚至肢体残疾等。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后经常表现为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运动功能障碍等。研究表明,运动损伤可以造成局部肌肉受累或超负荷,以至于受累肌形成活化MTrPs。这些活化MTrPs的存在会使受累肌的运动范围和牵张范围受限,造成运动姿势的改变。如果这种现象不给予及时纠正,则会影响受累关节的运动功能,出现受累关节的运动范围受限或减小,长期会出现弹性关节僵直,甚至关节退行性变和轻度骨性关节炎[该疾病的发病机理一直以来是疼痛领域的一项研究重点,但至今还尚不清楚。Hubbard和Berkoff采用单极肌电图针在MTrPs处记录到高幅峰电位,并认为这种放电活动可能来源于异常的肌梭。而且前期我们课题组通过对慢性MTrPs针刺发现,静息下可以观察到几种峰值倒置的异常自发电位(PISP电位),与正常骨骼肌终板电位显著不同,因此我们也推测这些异常电位可能来源于肌梭内核链纤维和核袋纤维的放电,即肌梭放电。肌梭的梭内肌纤维可以分泌产生一种重要的神经营养物质—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NT-3对于维持本体感觉神经元和神经肌肉连接结构(突触)的的正常生理功能及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Trk C作为NT-3的功能型受体,是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的主要成员,只有当NT-3与TrkC结合才能维持本体感觉神经元的存活及其正常生理功能。NT-3和TrkC均为肌梭存活及维持正常本体感觉的必要条件,当这两种营养因子随着年龄改变其在肌梭内表达量发生变化时,维持骨骼肌静力平衡的肌张力和肌紧张也会出现失衡,致使脊柱运动节段功能出现部分异常。本研究拟通过对肌筋膜触发点周围肌梭组织内部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等的客观评估,为肌梭是否参与肌筋膜触发点的发病提供更多依据。研究方法:32只七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体重220-250g),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肌筋膜触发点造模组16只,常规对照组16只。然后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分别用于肌梭内NT-3和TrkC蛋白表达水平检测(C1组)和肌梭内NT-3 mRNA和TrkCm RNA表达水平检测(C2组),将对照组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也分别用于肌梭内NT-3和TrkC蛋白表达水平检测(D2组)、肌梭内NT-3m RNA和TrkC m RNA表达水平检测(D2组)。造模组采取对腓肠肌定点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模式进行连续8周造模。造模结束后两组均正常饲养4周。12周结束后,检测肌筋膜触发点造模成功指标(即紧张带、局部抽搐反应和自发肌电活动)。然后,分别提取C1组、C2组腓肠肌肌筋膜触发点、比目鱼肌、胫骨前肌和跖肌处骨骼肌进行NT-3和TrkC蛋白的免疫印迹学(Western Blot)实验和基因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验,并与常规对照组(D1组和D2组)研究进行比较。数据统计分析均采用PRISM软件5.01版进行分析,参数数据以均值和标准差表示,非参数数据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研究结果: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正常大鼠组相比,NT-3蛋白在MTrPs大鼠内外侧腓肠肌中的含量均表现为降低,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与正常大鼠组相比,NT-3的受体TrkC蛋白在肌筋膜触发点大鼠内侧腓肠肌、趾肌和胫骨前肌中的含量均表现为降低,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PCR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大鼠组相比,NT-3m RNA在肌筋膜触发点大鼠内外侧腓肠肌、趾肌、胫骨前肌和比目鱼肌中的含量均表现为降低,且统计学差异均显著(P<0.05)。此外,与正常大鼠组相比,TrkC mRNA在肌筋膜触发点大鼠内外侧腓肠肌和趾肌含量也均表现为降低,且统计学差异均显著(P<0.05)。研究结论:慢性肌筋膜触发点的形成在分子生物学方面诱发了受累肌和多块关联肌肌梭内NT-3、受体TrkC蛋白和基因的显著性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