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针对不同研究中有机郎肯循环系统工质选择原则的不一致,提出一种新的系统效率模型,研究了工质物性参数对系统热效率的影响、工质临界温度以及热源温度与系统最大输出功的关系.结果表明:拥有较小的定压比热、较大的蒸发潜热以及较低临界温度的工质更适合用于系统中;低温有机郎肯循环系统的最大输出功主要由余热热源温度决定,工质的不同对于余热利用的影响并不明显.
【机 构】
:
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出 处】
:
江苏省工程热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不同研究中有机郎肯循环系统工质选择原则的不一致,提出一种新的系统效率模型,研究了工质物性参数对系统热效率的影响、工质临界温度以及热源温度与系统最大输出功的关系.结果表明:拥有较小的定压比热、较大的蒸发潜热以及较低临界温度的工质更适合用于系统中;低温有机郎肯循环系统的最大输出功主要由余热热源温度决定,工质的不同对于余热利用的影响并不明显.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燃煤电厂汞排放产生污染与危害的现状,介绍了美国控制燃煤电厂汞排放的商业化脱汞新技术:烟道活性炭喷射技术(ACI).阐述了美国ACI技术的发展现状.结合国内外ACI技术的发展与研究成果,综述了影响ACI技术脱汞效率的参数及其影响规律.
随着IGBT功率模块的广泛应用,其功率循环可靠性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模块的功率循环失效机理,指出铝键合线剥离是模块功率循环失效的原因;基于有限元法计算了模块在功率循环过程中的温度分布与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模块的应力应变;根据应力应变数值计算结果,分别采用应变能法和应变法等两种疲劳破坏准则预测了键合线疲劳寿命;研究表明,铝键合线根部为模块的疲劳危险区;随着芯片热损耗的增加,芯片结温变化幅度增加,
本文在二维空间上对常压N2/Ar容性耦合等离子体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常压环境下等离子体中的电势分布、电子密度以及离子密度等参数,并着重分析了气压变化对离子能量分布函数(IEDFs)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气压的增加将会导致离子与中性分子以及离子之间在鞘层区域更加剧烈的碰撞,使得离子与电极表面发生碰撞时难以达到较高的能量.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常压下均匀稳定的低温非平衡等离子体源的实现及其相关特性方面
运行成本过高是阻碍液体零排放(ZLD)技术规模化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基于低温能源(LTE)利用的小温差沸腾传热技术与液体零排放技术相结合,有效降低液体零排放的运行成本,达到低能耗或近零能耗,从而实现了减排和节能的有机结合,为液体零排放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新途径.
翅片管式换热器是制冷空调领域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换热器形式.翅片管式换热器中翅片结构形式和几何尺寸的不同,造成其换热性能和阻力性能上的极大差异.本文以熵产最小作为目标函数,建立优化模型,采用熵产最小方法对空气横掠平直翅片管束换热的翅片管束结构尺寸进行优化设计.
管内冷凝流动摩擦压降计算广泛应用于各领域.虽然人们对此已做了大量研究,但是一个准确度更高的公式仍是急需的.本文对两相流摩擦压降的计算公式和实验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获得了525组冷凝流动摩擦压降的实验数据,并用它们对归纳的29个计算公式进行了评价,结果最好公式的平均绝对相对误差(MARD)为25.2%.基于这些实验数据,本文提出了一个新公式,其MARD仅为19.4%,显著提高了管内冷凝流动摩擦压降的
由Ag和ZnS构成的对称膜堆结构可以实现可见光(0.38~0.78μm)和红外(3~14μm)兼容的光谱控制.本文利用等效介质理论详细解释了膜堆结构出现这种光谱特性的原因.通过Ag/ZnS膜堆中引入周期性阵列孔,本文实现了可见光、红外和10.6μm三个波段兼容的光谱控制.结果表明,可见光的平均透射率大于85%,红外的平均反射率约为70%,10.6μm处的反射率约为5%.
液压动力源常采用定转速电机与定量泵或变量泵组合形式,目前又出现了由交流伺服电机、定量泵和其他控制元件组成的伺服泵控系统.本文分析对比了传统定量泵液压系统和新型伺服泵控系统的结构.并通过一个典型的液压系统工作循环,分析了两种液压系统的能耗,并对耗能量的多少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对两种动力源的能耗进行了预测,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能耗产生原理及能耗预测的正确性.
点扩展函数是影响图像复原结果的重要因素,其空间大小是决定反卷积计算量和计算时间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理论点扩展函数的空间构形及其光强分布特性,分析比较了点扩展函数空间大小对反卷积过程所需计算量和计算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点扩展函数空间大小的增大图像复原效果趋于稳定,但复原计算量和计算时间却大幅度增加.因而在三维显微图像复原过程中应权衡考虑图像复原效果和复原所需时间,在保证复原效果
叙述了国内外有关汽车节能、环保技术的研究现状,给出了汽车可利用能量源的种类和分类方法;在分析汽车尾气中能量回收利用的价值基础上,总结出汽车尾气循环制热、发电系统的主要特点和优势;介绍了国内外汽车尾气回收利用的研究现状并给出了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