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近郊村庄规划分类提升策略探索--基于汉寿县近郊村庄规划实践

来源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anche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郊村庄受限于城镇规划发展和建设项目推进,需要综合考虑上位规划要求并协调相关项目和设施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由于现有的研究和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的缺失,在实际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采用近郊村庄的规划管控、项目资源、产业基础和村民意愿等多个方面因子,通过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来组织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发展因素和约束因素来区分因子正面与负面影响.在已有村庄规划分类的基础上将近郊村庄细分为城镇融合型、设施管控型、乡村示范型和乡村保留型,并以汉寿县株木山街道的村庄规划实践为例,从协调城镇建设用地、保障重要设施和项目、明确发展目标以及制定人居环境整治措施等方面提出规划策略,探索近郊村庄的多元化振兴发展的道路.
其他文献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控规作为实施规划管理的核心内容急需改革和创新.佛山自2014年起开展控规制度改革与创新工作.通过对佛山控规改革实践的分析研究,笔者提出从面向实施和管理的视角重新思考"单元"的定位和作用,建立以"单元"为核心,"分层编制、分类控制、分期编制、分级审批和动态维护"的控规制度,从而实现控规从"无主体、无期限和无限责任"向"有主体、有期限和有效管控"的转变.
中国古代人居功能体系蕴含了协调人(包括社会)与聚落环境(天地)关系的理论信念和技术实践两个层面.通过梳理清代《四库全书》所列经史子集四部文献框架及内容,发现古人围绕着人居功能体系理论的宏观结构、价值理路、思想品格,以及实践的范畴界定、技术操作、审美意境等方面都有详尽独到论述.依据文献进一步引申,可以将中国古代人居功能体系概括为生态体系、生产体系、生命体系、生活体系、生意体系等五个核心部分."五生"
"非典型名街"指那些没有列入"历史文化街区"或"中国历史名街"名录的历史街区,这一类街区的历史文化深远、传统生活尚存,但缺乏集中连片的风貌建筑和相对完整的历史空间结构,仅存的历史信息时常碎片化的隐于现代建筑群体中.与"典型"历史文化街区相比,"非典型名街"这类街区的数量庞大、涉及面广,并且民间呼声很高,是延续传统文化生活的载体.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之外的"弱势"群体,由于缺少明确的政策制度约束
随着中国规划理念由"增量规划"到"存量规划"的转变,在完成旧城改造的同时,如何留住城市特有的文化环境,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议题.城市形态设计准则在美国已经拥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它通过记录和整理当地街区和建筑形态,用类型学的方法促进规划结果的可预测性和公共空间的高质量性.由于它具有灵活性、地域性和易读性等多种特点,现已被引入欧洲、大洋洲、非洲多个城市和地区,但国内缺乏形态准则街区尺度的实践.本文试
本文以上海市南京东路步行街为研究对象,运用图底分析、现场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试通过列斐伏尔提出的"构想的空间"和"生活的空间"两个视角,从空间节点、节点之间街段的长度及步行街与周边区域的联系三方面入手分析其空间结构,以对比为基础提出"构想"和"生活"两个视角下街区尺度不同、外部空间节点不同、街道分段不同以及与周边街区关系不同三个问题,并试图提出对应的空间策略.
本文选取路易斯·沃斯《都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与尼尔·布伦纳《内爆-外爆:走向星球城市化的城市研究》进行比较研究,通过阅读梳理出城市研究理论的发展脉络,即从"城市"与"非城市"的二元对立到"没有外部的城市理论".结合上述思想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城市研究理论转型与重构的必然性.解析"星球城市化"的内涵和发展形势,并结合当下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批判性的指出中国在城市化概念、城市理论方面创新不足的问题
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是国务院文件提出、城乡规划法赋权的城乡规划监督管理重要制度.国土空间规划更强调底线约束、刚性管控和监测评估预警,更有必要坚持强制性内容制度.目前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强制性内容归口来源较多、研究成果较少.本研究以城乡规划强制性内容为溯源基础,以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事权重组角度为切入点,重新界定国土空间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内涵,提出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为主体和主线的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
土地价格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的晴雨表.以土地价格为观察视角,探索公共基础设施价值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在公共设施优化配置、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本文建立了三大分析模块,详细阐述了基础设施对土地价格的影响规律,将随机森林算法与特征价格模型结合,提出了量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价值的方法.
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可以自由出入,开展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等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形式与功能的有效发挥对乡村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在政府主导与市场建构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逐渐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的乡土社会向城乡互动的后乡土社会嬗变,主体流动性、空间异质性和市场化趋势日益凸显.在此过程中,作为容纳村民公共生活及邻里交往的公共空间日渐式微,逐步走向萎缩和衰败,使乡村社会整合和乡村
随着城市空间不断外扩,城市边缘区乡村面临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的巨变,如何在城市化背景下实现发展突破成为城市边缘区乡村亟须解决的难题.在全域旅游框架下对其制定发展策略有利于充分发掘乡村优势、更好应对城市化所带来的发展问题.文章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城市边缘区乡村在被动城市化的过程中存在的失地农民贫困化和边缘化、不同资源禀赋村庄发展不均衡、乡村景观失去特色等问题,认为未来城市边缘区乡村发展应做到优化利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