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寨是传习壮族山歌文化的基本单元,人生礼仪、岁时节日是保育壮族山歌文化的基本生境.通过对那贯屯的田野考察发现,壮族山歌的传统生境已然消解,山歌文化传承的村寨依托已不可靠,山歌传承现状和前景实在不容乐观.
与“唱和成风”的传统社会迥然相异,如今的壮乡已是歌声渺渺.由于经济作物的大量引入,一年到头人们都在忙碌中度过,忙于生计与致富,生活节律远不如传统时代那样张弛有度。在“奔小康”的道路上,人们对传统文化主要秉持一种实用主义的取舍态度,对于需要一定技巧和训练的山歌不再有时间和心思来关注与投入其间。同时,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大量青年外出务工导致了山歌文化传承人和歌好潜在参与主体的大面积流失,尤其是绝大多数未婚女青年的离开,使得留守的大量男青年丧失了学唱山歌的原始内驱力。与此相随,在当地的红白喜事或人生仪礼场合之中,已难以寻觅到壮族山歌文化的踪影;在当地的各个全民性的传统岁时节日中,亦难以感觉到任何山歌文化的气息。而传承的断定却是最根本的,这不仅直观地体现在山歌的传承人数量与质量上,而且更为重要的则是表现在村民的审美观念以及对本土山歌文化的自我评判和认识上。
总而言之,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当地村民对山歌己不再像祖辈们那样抱有热情和兴致。与此对应,山歌文化的生活基础已经受到唯削弱,其社会生态之根己然消解和崩垠.因此,壮族山歌和歌圩文化的危机似是可以预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