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体力活动对于提高健康水平和预防慢性疾病的重要作用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近年来,智力障碍(以下简称智障)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智障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低于普通同龄人,且大部分智障儿童青少年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的每天60min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推荐量。体力活动不足和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是造成智障儿童青少年健康水平下降的重要因素,会导致智障儿童青少年罹患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或出现其他健康问题。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其体力活动水平,使其获得健康收益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然而,我国智障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鉴于此,本研究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旨在呈现智障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概貌和基础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在Medline、Pubmed、Highwire和CNKI等网站中以"physical activity"、"measuring"、"factor"、"intervention"、"intellectual disability"、"mental retardation"、"mental disability"、"children"、"adolescent"和"youth"等为关键词,以"1970-2018年"为时间节点,检索了72篇与主题相关的有效文献,从智障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现状、测量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方法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研究结论:1、智障儿童青少年达到WHO体力活动推荐量的比例较低,其体力活动水平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超重肥胖率持续升高,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较差。其中,患有唐氏综合症的智障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显著低于其他智障儿童青少年。2、智障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研究主要采用主观测量和客观测量的方法。其中,主观测量主要采用代填式体力活动问卷、代填式活动记录、代填式活动报告和半结构化家长访谈等形式;客观测量主要采用直接观察法、双标水法、运动传感器测量法(如计步器、加速度计)等方法。在选择测量方法时,研究人员应根据测试目的,综合考虑测试经济性、受试者依从性、设备准确性等因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测量智障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进而平衡不同因素产生的测量偏倚。3、个体、家庭和社会是影响智障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的重要因素。个体因素可归纳为:性别、智障程度、年龄、身体、心理等五个方面;家庭的影响主要与家长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家长的体育锻炼偏好、工作性质、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学校和社区的支持可以为智障儿童青少年参与体力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其活动权益,促进其生活方式的改善,进而影响智障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活动行为的判断和选择。因此,提高智障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需要做到家庭到位、学校本位、社会补位,通过全人、全校、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促进智障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4、智障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干预通常采用以技能发展为导向的干预、以运动训练为导向的干预和以体重管理为导向的干预三种干预方法。现有干预方法均未显著提高智障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究其原因:其一,研究对象的样本量较少,可能会导致证据的支持力度不充足;其二,干预持续时间较短,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干预效果;其三,从干预效果来看,由于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并不一定具有"临床意义",提高"显著性"问题有待进一步商榷。今后的研究可尝试根据"最小临床重要差异(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MCID)"判断干预方法所带来的数据变化是否具有临床意义。5、未来我国相关研究应借鉴国外研究经验,在深入了解我国智障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的基础上,厘清体力活动与智障儿童青少年健康指标间的量效关系,研究适合智障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推荐量,探索行之有效的体力活动干预模式,科学指导智障儿童青少年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以有效预防各种健康风险,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