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红枣缩果病进行介绍,分析了该病发生的时间,特征及病因,并进一步提出提高红枣产量,防治缩果病的措施。
关键词:红枣缩果病发病原因 特征 防治措施
枣缩果病是枣树的一种新病害,常与炭疽病混合发生,该病大发生时,造成我县红枣严重减产,近几年给我县红枣种植户造成较大的损失。 该病主要为害枣果,引起烂枣和落枣。在枣果着色期发病,我县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月中下旬为发病高峰期。受害枣果先在果肩及胴部出现淡黄色晕圈,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水渍状内色病斑,中间呈圆形褐点,病区果肉松软萎缩,病果易早期脱落。病果个小,皱,干瘦,病组织呈海绵状坏死,味苦失去食用价值。该病的发生与气温、降雨、枣果发育期等因素有关,枣果进入着色期,气温在在26-28℃时,遇阴雨天气,该病易暴发成灾。 症状 枣果感病后,初期果面出现淡褐色斑点,进而外果皮呈水渍状土黄色,边缘不清;后期外果皮呈暗红色,无光泽,果肉由淡绿转为黄色,果实大量脱水,一侧出现纵向收缩纹,进而果柄形成离层,果实提前脱落。果实瘦小,病斑果肉色黄、发苦,糖分总量下降。枝、叶无明显感病反应。感病期若阴雨连绵或遇上间断性晴、雨交替高温、高湿天气,则该病往往暴发成灾,半红及白热期枣果满地,损失惊人。枣缩果病病原菌侵入正常果后,从直观形态区分,有晕环、水渍、着色、萎缩、脱落五个时期。果面病斑提前出现红色,无光泽,剖之,果肉病斑区出现由外向内的褐色斑,组织脱水、坏死,黄褐色果肉有苦味,病斑外果皮收缩。健果果柄绿色,病果柄褐色或黑褐色。对果柄进行解剖观察,病果果柄提前形成离层。病原枣缩果病系细菌病害。观察证明,桃些介壳虫、蝽象、壁虱、叶蝉均可传博故园边、路边及小片根外追肥及喷波尔多液(叶色绿)的枣树病害较重。发病特点当枣红圈(果洼变红)到1/3变红(着色期),枣肉糖分在18%以上,除自然磨损的枣果伤口可以传病外,主要由刺吸式口器的害虫所引起的伤口传病。从气候条件上看,气温在26-28℃时,一旦遇到阴雨连绵或夜雨昼晴天气,此病就容易暴发成灾。
发病高峰期内,刺吸口器昆虫的密度同病情指数成正相关。发病高峰期内大气相对湿度大,尤其有间断性阵雨或连荫天,病害往往大流行,蔓延成灾。
防治枣缩果病应加强综合防治,主要技术是: 1、科学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少施氮肥,合理间作,忌间作高秆作物,改善枣园通风透光条件,适量坐果,以增强树势,提高枣树自身的抗病力。 2、清洁果园,铲除菌源。秋冬季节彻底清除枣园病果烂果,集中处理,以减少菌源。枣树萌芽前全园喷布3至5波美度石硫合剂。 3、合理喷药。根据气温和降雨情况,7月下旬至8月上旬喷第一次药,间隔10天左右再喷2至3次药,枣果采收前10至15天是防治关键期。目前比较有效的药剂有:细菌性缩果病可用农用链霉素70至140单位/ml,土霉素140至210单位/ml,卡那霉素140单位/ml;对真菌性缩果病,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据试验,在发病高峰前喷50%枣缩果宁1号可湿性粉剂600倍,防效明显。喷药時要均匀周到,雾点要细,使果面全部着药,遇雨及时补喷。
关键词:红枣缩果病发病原因 特征 防治措施
枣缩果病是枣树的一种新病害,常与炭疽病混合发生,该病大发生时,造成我县红枣严重减产,近几年给我县红枣种植户造成较大的损失。 该病主要为害枣果,引起烂枣和落枣。在枣果着色期发病,我县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月中下旬为发病高峰期。受害枣果先在果肩及胴部出现淡黄色晕圈,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水渍状内色病斑,中间呈圆形褐点,病区果肉松软萎缩,病果易早期脱落。病果个小,皱,干瘦,病组织呈海绵状坏死,味苦失去食用价值。该病的发生与气温、降雨、枣果发育期等因素有关,枣果进入着色期,气温在在26-28℃时,遇阴雨天气,该病易暴发成灾。 症状 枣果感病后,初期果面出现淡褐色斑点,进而外果皮呈水渍状土黄色,边缘不清;后期外果皮呈暗红色,无光泽,果肉由淡绿转为黄色,果实大量脱水,一侧出现纵向收缩纹,进而果柄形成离层,果实提前脱落。果实瘦小,病斑果肉色黄、发苦,糖分总量下降。枝、叶无明显感病反应。感病期若阴雨连绵或遇上间断性晴、雨交替高温、高湿天气,则该病往往暴发成灾,半红及白热期枣果满地,损失惊人。枣缩果病病原菌侵入正常果后,从直观形态区分,有晕环、水渍、着色、萎缩、脱落五个时期。果面病斑提前出现红色,无光泽,剖之,果肉病斑区出现由外向内的褐色斑,组织脱水、坏死,黄褐色果肉有苦味,病斑外果皮收缩。健果果柄绿色,病果柄褐色或黑褐色。对果柄进行解剖观察,病果果柄提前形成离层。病原枣缩果病系细菌病害。观察证明,桃些介壳虫、蝽象、壁虱、叶蝉均可传博故园边、路边及小片根外追肥及喷波尔多液(叶色绿)的枣树病害较重。发病特点当枣红圈(果洼变红)到1/3变红(着色期),枣肉糖分在18%以上,除自然磨损的枣果伤口可以传病外,主要由刺吸式口器的害虫所引起的伤口传病。从气候条件上看,气温在26-28℃时,一旦遇到阴雨连绵或夜雨昼晴天气,此病就容易暴发成灾。
发病高峰期内,刺吸口器昆虫的密度同病情指数成正相关。发病高峰期内大气相对湿度大,尤其有间断性阵雨或连荫天,病害往往大流行,蔓延成灾。
防治枣缩果病应加强综合防治,主要技术是: 1、科学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少施氮肥,合理间作,忌间作高秆作物,改善枣园通风透光条件,适量坐果,以增强树势,提高枣树自身的抗病力。 2、清洁果园,铲除菌源。秋冬季节彻底清除枣园病果烂果,集中处理,以减少菌源。枣树萌芽前全园喷布3至5波美度石硫合剂。 3、合理喷药。根据气温和降雨情况,7月下旬至8月上旬喷第一次药,间隔10天左右再喷2至3次药,枣果采收前10至15天是防治关键期。目前比较有效的药剂有:细菌性缩果病可用农用链霉素70至140单位/ml,土霉素140至210单位/ml,卡那霉素140单位/ml;对真菌性缩果病,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据试验,在发病高峰前喷50%枣缩果宁1号可湿性粉剂600倍,防效明显。喷药時要均匀周到,雾点要细,使果面全部着药,遇雨及时补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