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装甲车270V/28V双电压电气系统的背景,根据装甲车载电源的特殊要求设计开发了一台功率为10kW的双向隔离型DC/DC变换器,本文针对双向DC/DC变换器的稳定性、可靠性、容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了提高控制精度以及使电压和电流均可控,本文设计了一种串级PID控制方案.考虑到传统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无法很好满足其控制性能,本文采用遗传算法对和试验对控制器的控制参数进行优化并给出了优化结果
【机 构】
: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北京 100072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沈阳 10081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装甲车270V/28V双电压电气系统的背景,根据装甲车载电源的特殊要求设计开发了一台功率为10kW的双向隔离型DC/DC变换器,本文针对双向DC/DC变换器的稳定性、可靠性、容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了提高控制精度以及使电压和电流均可控,本文设计了一种串级PID控制方案.考虑到传统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无法很好满足其控制性能,本文采用遗传算法对和试验对控制器的控制参数进行优化并给出了优化结果.最后通过仿真研究与分析,本文设计的大功率双向隔离型DC/DC变换器稳定可靠,且效率精度均达到要求.
其他文献
固定位置捷联惯导系统不是完全可观测的系统,采用多位置对准可以使捷联惯导成为完全可观测系统,针对由光纤陀螺组成的某型捷联惯导IMU,提出了一种多位置初始对准方法,基于FPGA和DSP设计了捷联惯导转动基座多位置对准系统,FPGA完成IMU高速数据采集,在DSP控制下,FPGA生成的PWM信号控制伺服系统完成多位置转动,DSP实现导航解算,试验验证了多位置对准算法的可行性。
针对自主导航移动机器人在实施特殊任务时,遇到台阶类路段需要识别并能准确规划导航路径的问题,分析了台阶的特征,设计了台阶识别研究思路,阐述了台阶识别过程中主要采用的图像分割与处理技术,着重研究了不同类型台阶边界的确定方法.经过试验测试,该检测方法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可靠性.
由于动力电池组无法满足混合动力装甲车辆大功率的用电需求等问题,由电池组和超级电容组组成的复合储能装置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采用了一种新型复合储能装置结构以改善目前常用的传统主动并联复合储能装置结构对双向dc-dc功率容量要求大的缺点.通过对新型结构不同容量电池组和不同功率容量的双向dc-dc变换器组合的研究,计算其所需的超级电容容量及新型复合储能装置的损耗、体积、质量和电池组的平均充放电电流,采用
以磁流变减振器的工作特性为基础,建立了轮式装甲车辆悬挂二自由度振动模型,以降低装甲车车辆振动加速度为目标设计了模糊控制器,基于半主动悬挂系统原理进行了控制系统硬件集成,在某4×4轮式装甲车上进行了实车平顺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行驶条件下磁流变半主动悬挂能较大程度降低车辆振动加速度,提高车辆舒适性.
在基于视频的目标跟踪中,基于运动预测的跟踪算法是指利用被跟踪目标的运动信息如位置、速度、加速度等对目标的运动轨迹进行预测,其核心是滤波预测算法.常用的滤波预测算法包括卡尔曼滤波算法(Kalman Filter,KF)、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Extended Kalman Filter,EKF)、Unscented卡尔曼滤波算法(Unscented Kalman Filter,UKF)和粒子滤波算法(
针对逆变器辅助谐振网络软开关成本高、可靠性低的实际,本文采用单向电压源高频逆变技术,设计了0.9kW/115V/400Hz软开关逆变器,利用电压前馈控制下的正激电路与吸收支路在逆变桥输人端产生脉冲直流电压,以离散脉冲调制(DPM)方式,在脉冲电压为零阶段控制逆变桥臂上开关电路的通断,不增加主电路拓扑复杂程度的情况下有效实现软开关,保证逆变器的可靠性。通过电流型三态滞环控制,取消了辅助谐振网络,整机
本文以全电坦克为背景,结合当前车载观瞄系统技术状态,从观瞄系统的结构、控制算法、传感器应用和观瞄系统工作形式上介绍了车载观瞄系统的发展趋势、技术路径和难点.提出以结构创新、新型控制算法、惯性信息共享和观瞄系统智能化为切入点研究适应全电坦克发展需求的观瞄系统.
碳化硅(SiC)功率器件是一种理想的高压大容量电力电子器件,具有高阻断电压以及高电流导通密度的特点,在新能源开发、轨道交通、电网革新以及国防装备电气化方面具有重大应用潜力.本文基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化硅结型场效应晶体管(SiC JFET)和碳化硅肖特基势垒二极管(SiC JBS)器件,制备了国内首个高压全碳化硅功率模块.制备的模块阻断电压超过3500V,电压达到15A.模块展现了良好的电流导通能
战斗车辆的全电化发展已经由概念层面走向实践层面.决定其生命力的主要因素,除了战术性能,更取决于其维修保障性能.本文从并行工程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提出在加强全电化战斗车辆故障规律、故障机理与故障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全面贯彻维修性设计、测试性设计等保障性能设计以及维修保障资源的同步筹措,并对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对全电化战斗车辆维修保障的并行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特种电动车辆需要适应各种严峻的工作地形和工作环境,使得普通接线式充电技术难以满足全部工作需要,亟需采用无线充电技术完成电能补充.比较了几种无线充电技术的优缺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比磁感应式无线充电的传输距离远,而传输效率比电磁辐射式无线充电高,因而非常适合中距离的无线充电.分析了无线充电技术在特种电动车辆充电中的应用前景,探究了磁耦合共振式无线充电的传输特性及其软硬件实施方式,试验结果表明:磁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