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元分析的方法,通过文献查阅,纳入所使用量表中包含"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三维度的文献44篇,总样本量为12446人,并根据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婚姻、职称和学历5个因素)分组,采用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 Version 2.0软件,对近十年内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1)职业倦怠平均分为2.43,呈轻度职业倦怠且倦怠发生率高;(2)人口学特征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主要表现在年龄上,效应量为-0.18,存在小效应;(3)性别、婚姻、学历、职称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平均效应量分别是0.09、0.04、0.03、0.01;(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年代效应显著,效应量为0.11,属小效应,表现在2007-2011年阶段与近六年相比,职业倦怠程度呈下降的趋势;(4)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不受出版类型、调查地域、量表类型差异的影响,效应量分别为0.03、-0.03和0.04。结论:(1)高校教师存在轻度职业倦怠,但倦怠发生率高;(2)人口学变量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预测作用较弱;(3)研究特征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效应较小,主要表现在年代效应的调节作用。建议:在未来研究中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可转向其他因素,增加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以缓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降低职业倦怠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