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高频无线通讯组网技术在飞机增雨工作中的应用

来源 :第六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交流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nn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发展对防灾减灾的需求的日益增加,人工影响天气规模也迅速扩大,飞机增雨成为大面积人影作业的主要手段。,采用数字高频无线组网通讯技术,能很好地满足飞机增雨作业中的通讯要求,避免了传统的模拟信号通讯过程中存在的通讯质量不高、通讯范围小、缺乏定位信息等问题。通过建立中继站组成数字高频无线通讯网络,可以扩大飞机增雨的作业指挥区域,实现跨区域联合作业服务。安徽省现已建成的数字高频无线通讯网络基本满足了飞机增雨工作中的地空通讯和精细化作业指挥要求,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为提高对流层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可用性与业务化应用效益,本文从对流层风廓线雷达工作原理角度出发,进行了大气风场观测误差评估分析,导出了影响大气风场观测误差的主要因素为波束倾角、雷达系统技术参数、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2n及风速垂直变化。通过定性分析,得到了风速风向两者观测精度满足σ(αH)=σ(VH)/V关系,风速及风速精度越大,风向观测精度越大;风速观测精度主要取决于 波束倾角大小、雷达技术参数、垂
利用2001年至2010年蚌埠市观测资料以及常规高空和地面资料,分析了蚌埠市大雾天气的气候特征以及天气要素特征和主要天气形势,结果表明:每年9月至次年2月的02-08时是我市大雾多发时段。当平均温度在0-10℃或最低温度在0-5℃,相对湿度在81-85%,风速在1-2m/s,海平面气压在1020-1030 hPa时蚌埠出现大雾的频率最高。大雾日的高空形势主要有三种,500hPa为偏西气流时出现大雾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合肥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皖江地区2010年7月13日特大暴雨(简称“1007”过程)和2003年7月8日大暴雨(简称“0307”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低空急流的增强为大暴雨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均与地面中小尺度的辐合加强发展相联系,强降水雨团都产生在地面中小尺度辐合线或气旋性环流里。与地面有多个小尺度气旋发展相对应,“0307”过程出现系列龙卷。而“1007”
本文利用高空和地面探测资料,对2009年6月14日和2010年6月18日发生在安徽省淮北地区的两次强对流风暴过程的环境背景场进行对比分析。两次强对流风暴发生在冷涡控制下的西北气流区,底层925hPa配合近东西向的切变系统。强对流风暴发生地及上游地区CAPE大于1000J/kg,0~6km垂直风切变较大。强对流风暴发生地上游附近K指数、SI指数明显高于周围的台站,对下游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具有一定的
本文应用常规实况资料、数值预报资料、安徽省高速公路气象观测信息资料,对2010年9月15~16日六安市出现的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对比天气实况与预报结果,反思预报失败的成因。分析得出:由于对前次降水过程结束时间预报的不准,导致预报时重点考虑了降水,却忽视了大雾,但由于应用实时的安徽省高速公路气象观测信息,从而及时发布预警,弥补了此次预报。另外,T213和T639的短时次温度露点差、比湿、
本文简述了一次雷击事故调查分析,针对闪电定位资料在我省开展的雷灾调查与鉴定方面的应用研究较少的现状,通过本次具体的雷击灾害事故,对闪电定位资料的应用分析,探讨了闪电监测定位资料在雷击事故分析、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中的应用情况,了解了产生雷击事故的原因,指出了雷电监测防护的应用前景。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对2010年9月6~7日发生在我市的特大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的东移带来冷空气,蒙古到华北一线的弱高压脊对水汽的积累和暴雨的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西南低涡的存在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西南急流为我市输送了充沛的水汽,“玛瑙”台风的存在对地面倒槽迅速东北移起到了引导作用。要关注旧云团后部激发出新生云团的雨强及雷达回波图上显示的列车效应。
本文介绍基于省、市、县三级SDH宽带专网的高清视频会商系统的建设和网络优化设计及实施。重点对组网方式、策略路由及QoS保证进行了研究,通过网络优化使视频会议系统运行平稳,画质可靠,声音清楚。通过该系统可方便的举行省、市、县三级气象远程预报会商、业务培训、应急指挥等,提高了气象业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减少了会议开支。
利用亳州基本气象站1953~2010年58年雷暴观测资料,对亳州市雷暴随时间分布、变化 特点以及变化规律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亳州市雷暴时空分布的特征。
本文根据某烟花爆竹仓库的防雷需求,针对其具体情况,比较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三种措施的优缺点,旨在分析出最适宜的雷电防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