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敬老爱老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孝经》有云,"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在古代,年轻人对老人尽孝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对老年人生活的照顾上。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的变革,现代年轻人敬老爱老的方式不能仅限于此,而应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关怀老人。本研究拟从心理层面入手,结合老年人心理的相关研究,从提高认知能力和情绪情感两方面对养老工作提出建议,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认知退化是影响老人年日常操作任务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老年人记忆减退(认知退化的一种)的部分原因是编码能力的降低,他们不能有效的使用材料或环境中的信息来进行编码,因此,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编码线索能有效的提高他们的记忆水平(Craik,1994)。此外,认知能力退化可能会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有研究指出,良好的认知加工速度与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呈正相关(Carle,2007),而与抑郁水平呈负相关(Wolinsky et al.,2010)。然而,与认知能力衰退有所不同,老年人的情感会日趋稳定,情绪的起伏和波动总体上较之于年轻人来说会更小。在一项对老龄化和情绪的研究中显示,老年人往往表现出比年轻人更多的正性情绪;且在各种情绪效价的刺激中,老年人更倾向于记住正性情绪刺激(Carstensen&Mikels,2005)。Krause(2007)指出,有良好社会支持系统,周围有较多朋友和家人的老人享有更高的情感幸福感。据此,研究者认为,要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维持和提高老年人认知功能。王大华等(2012)对老年人认知速度进行训练,结果显示,训练后能够提升老年人的加工速度,并产生一定的迁移。同时,该研究也指出,类似的认知训练应该是持续的,否则很难保证长期有效。其次,要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社会应该提供机会,让老年人建构更加广阔的人际网络。另外,也应当鼓励老年人适当使用新型社交媒体。Leist(2013)从老年服务的角度对大量老年社交媒体应用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发现许多老人都对健康相关的社交媒体有着极大的兴趣,并且也能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