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出版硕士教育对比分析--以南京大学和佩斯大学为例

来源 :第七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o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版业要不断创新,实现跨界融合发展以适应信息化、国际化的社会转型浪潮,迫切需要对人才的专业培养和教育问题展开讨论.出版硕士教育是解决出版业人才紧缺和不适应问题的重要渠道.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出版硕士教育的国家之一,对此,已有不少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但其研究方法以文献调研和综合研究居多,个案研究略为不足,仅有潘文年等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分析了纽约大学、佩斯大学与我国出版硕士教育的差异.本文欲采用个案研究法,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就业情况三个方面全面对比分析南京大学和佩斯大学在出版硕士教育方面的差异,以期为我国出版硕士教育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新世纪以来,中国童书出版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时期,童书出版的年产值连续十几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成为整个出版界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板块.这一时期被业界称为“黄金十年”.据2017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统计,2017年,全国年出版童书达到8.2亿册.随着童书出版市场的火热,除专门出版童书的出版社之外,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辟了童书部门.2018年上半年,全国(不包含港澳台地区)584家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后的事实证明,这篇文章不仅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还激荡了中国整整四十年.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正式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在此之前的一年,也就是1977年的1月,马守良开始主持浙江省的出版工作.马守良在出版改革中表现出令人钦佩的胆识和魄力,他主持浙江出版工作“出人、出
在媒体融合发展时代,高校编辑出版专业要坚持“大文化、大媒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以文字能力为根基,以策划能力为核心,以技术运用为抓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创新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创新的策划、营销思维,以及较强的互联网技术运用能力等,更好地适应未来媒体融合发展要求,并不断凸显出其他专业学生所难以企及的优势。
笔者在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系工作七八年来,经常参加本科生、研究生选题开题和论文答辩会,发现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多:有些选题太大,如“手机出版研究”等,学生根本无法驾驭,论文写到中途进退两难,最后甚至无法结业;有些选题与撰写者距离太远,无法调研,难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写出来的论文意义不大.但是,有些选题很巧妙,有新意,学生对选题有浓厚的兴趣,不需费太多精力就能有观点创新
人才是生产力,人才的竞争就是出版社未来的竞争.当前,出版业产业升级、供给侧改革、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知识付费等持续发力,发展如火如荼,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高素质的编辑人才的支撑.因此,如何使青年编辑尽快成长,适应时代的需要,增强文化责任感,多出精品力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各个出版社急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新时期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国家战略。培养一大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亟需的素质、能力、合作精神俱佳的复合型和应用创新型跨学科人才,是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融合型出版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全球化素养培养和聚集是新闻出版业做大做强、增强产业整体实力的关键要素。培养具有这两种内核能力的出版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构建“三结合”,即通过政、产、学联动与实践结合,国内与国外结合,基础知
随着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以需求侧管理为主线的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行业的人才需求.尤其是传统出版业以载体形态划分产业界限的格局正在被打破,媒体融合已经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出版人才培养需要适应这种变化,在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质量的同时,重视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注重提升人才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需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出版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认为或许可以成为戴文葆先生那样的学者型编辑,在《光辉曲折的编辑生涯》一书中学到用心专注,是优秀编辑的重要特质,一丝不苟,是优秀编辑的明确坚守,家国情怀,是优秀编辑的特殊品质。
融媒体时代已经来临.所谓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载体,把那些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融媒体时代出版企业除要和本行业竞争以外,还要和跨界行业竞争,故其对人才的需求增多,对人才的标准也相应提高.有人才做支撑,出版企业才有可持续的竞争力.
我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启动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出版业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从那时算起的,迄今已走过了四十个春秋.笔者认为,出版业作为并不具备高精尖生产技术的内容服务产业,能够支撑其事业长久发展的基石,恰是那些依赖于优质人力资源才得以涌现出的创造力.因此,有必要通过对过往四十年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实现方式进行一次归纳,这样既有利于人们从过往的历史中总结成功的经验,也便于思考如何更好地适应当下飞速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