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研究了水源水致臭物质的产生原因和途径,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了无锡市饮用水致臭物质的组成,并对饮用水中致臭物质的去除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相应的水处理方法。
【机 构】
:
无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无锡市曹张新村58号 214023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出 处】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水源水致臭物质的产生原因和途径,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了无锡市饮用水致臭物质的组成,并对饮用水中致臭物质的去除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相应的水处理方法。
其他文献
通过褐土不同浓度的磷培养试验,研究不同含量磷土壤对锌、镉及锌镉共存时的吸附、解吸影响,以阐述磷与锌镉在土壤系统中的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含磷量的土壤对不同浓度的锌和镉吸附解吸时,在Zn10条件下,土壤对锌的吸附量先降低后升高,锌解吸量随着土壤中磷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逐渐趋于平稳。而在Zn80条件下,土壤埘锌的吸附量有明显地下降趋势,而解吸量随着磷含量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在土壤速效磷含量为8
研究了添加络合剂和控制pH突跃区域底泥孔隙水酸度对底泥重金属原位电动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强酸控制阴极池pH联合低分子有机酸缓冲溶液控制pH突跃区域底泥孔隙水pH的酸度控制方法可以实现pH突跃区域底泥孔隙水呈弱酸性,消除底泥碱化现象。强酸性环境、低分子有机酸和EDTA都可以影响底泥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促进重金属残渣态、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态等难电解迁移的形态向可交换态转化。其中,EDTA对蓖金属形
用自行设计的动力学装置,研究了酸性条件下Zn在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的反应动力学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Zn吸附过程分为快反应和慢反应。从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的参数可知,土壤的最大吸附量依次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表现最大吸附量随酸度增加显著下降,如砖红壤、赤红壤和红壤在流入液pH5.5时Zn的吸附量为2.81、2.72和1.83 mmol·kg-1;pH3.3时为1.0、0.38和0.12 m
演山湖德墩浦前置库区域实施的生态浮床试验工程表明,覆盖率为32.7%的生态浮床对干墩浦来水净化效果良好,对TP、TN、COD、SS的去除率达到了18.2%、28.2%、23.8%、14.5%;对浮床外围的水质去除率达到了10.5%、14.6%、14.1%、9.7%;与浮床外围水质相比,生态浮床的污染物去除负荷分别达到了1.32g/m2/d、21.47g/m2/d、79.27g/m2/d、75.96
磷酸钱镁沉淀技术是解决氨氮废水污染问题的热点研究技术。本文主要介绍了磷酸铵镁的物理化学性质,去除废水中氨氮的机理,以及磷酸铵镁沉淀技术的影响因素,包括反应溶液的pH值、不同镁源和磷源的化学沉淀剂、反应溶液中的干扰离子和温度等,最后介绍了磷酸铵镁沉淀技术的展望。
介绍了工业含氟废水处理工艺的分类及其技术特点,结合国内的实际运用情况,共同探讨处理含氟废水的几种改进方案。
本文对德兴铜矿酸性废石场的新鲜废石、堆浸后废石、堆存时间较长废石的pH值、Ec值、矿山酸性废水形成潜势的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新鲜废石、堆浸后废石、堆存时间较长废石净产酸量分别为59.23~72.48 kg H2SO4/t、48.12 kg H2SO4/t、15.89 kg H2SO4/t,废石均为产酸物质。暴露于空气、雨水淋溶情况下,新鲜废石初期不会形成矿山酸性废水,随时间延长,逐渐形成矿山酸性废
通过陶瓷过滤对焦化废水进行预处理,利用GC-MS对处理前后水中有机物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陶瓷过滤对焦油类物质的去除率在60%以上,可以有效降低其对后续处理过程的不利影响。而对于分子相对较小的极性易溶于水的酚类及吲哚等环数较少的杂环化合物去除率较低。焦化废水中颗粒大于滤材孔径的焦油类物质随浓缩液流出过滤器,颗粒较小及溶解的焦油类物质通过吸附在陶瓷孔道内脱除。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对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好,但是CRI对TN、TP的去除效率较差,CRI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TN和TP的去除效果及优化控制等有待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发展动态分析,以及对系统原理的深入研究,提出采用现场调查、实验分析、理论研究和现场校验等手段,提高CRI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使TN去除率提高到60%以上,TP去除率提高到75%以上
在油田采油过程中,产量巨大的不同种类的含油污水也随之产出。如何处理这些含油污水满足不同的需求成为现在急需解决的难题,而其中关键的问题是污水中残余油和其他有机物的去除,生物处理技术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生物技术处理胜利油田采出水的实例。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了胜利油田稠油污水,出水的含油量达到了高压注汽锅炉用水的标准。采用气浮-生物接触氧化-超滤组合工艺处理含油污水,出水水质达到《碎屑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