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是从早期的动脉内皮功能异常、脂质沉积、血管壁弹性下降、斑块形成的漫长而复杂的病理过程。后者是动脉硬化最终的形态学表现。而动脉弹性功能的降低实际上是动脉硬化的早期改变,是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重要标记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动脉内皮功能。利用动脉弹性功能测定可在评估动脉硬化的进展程度、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评价药物的疗效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而动脉内膜的厚度、斑块大小、沉积范围、回声种类、管腔狭窄程度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特别是斑块的稳定性等也是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动脉弹性功能的降低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理论上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对动脉弹性功能的评价有多种方法 ,有创的如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无创的如彩色多普勒超声、内皮依赖性或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等等。而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cho-Tracking Assessment,ET)是目前无创评价动脉弹性功能的超声诊断新技术,主要通过检出早于形态和结构改变的血管功能异常,达到早期诊断动脉硬化的目的 [1]。目前,对脑卒中的风险评分多以临床症状为主,对动脉管壁形态改变进行评分的较为少见。已有的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多仅考虑了动脉内膜厚度、斑块数量已经管腔狭窄等方面。本研究对评分方法进行了校正,除了从上述角度,还从斑块的表面光滑程度、斑块内部的回声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考虑,并与动脉弹性参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以获得动脉硬化评分与动脉弹性的内在联系。资料与方法入选2011年4至5月合并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79例门诊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包括病史、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糖、血脂等。对所有患者进行双侧颈动脉的超声检查,记录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的位置、数量,测量斑块的大小,观察斑块形态和内部回声、测量面积狭窄率等,并对颈动脉进行动脉硬化评分。采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测量所有患者颈动脉弹性参数,包括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化度(β)、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顺应性(AC)和压力波增强指数(AI),同时测量肱动脉在硝酸甘油诱导下的内径变化率(NMD),小于4%定义为EID受损)。比较所有患者硬化评分与动脉弹性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动脉硬化评分与血脂、血压等呈正相关;动脉硬化评分与动脉弹性参数之间明显相关。动脉硬化评分越高,ET参数中EP、β和PWVβ明显升高,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硬化评分与NMD变化率明显相关(P<0.05),随动脉硬化评分越高,NMD变化率越低。结论动脉弹性参数与动脉硬化评分密切相关,可作为动脉硬化早期无创评价的常规筛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