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保留论的最后堡垒——由一个广受关注的死刑个案展开

来源 :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renlao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死刑个案讨论引起法律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案件所反映出来的最高人民法院下放死刑复核的做法的弊端,以及该案在证据采信方面的诸多疑点。但是,根据公布出来的案卷材料,仅从实体法的角度而言,即便认为董某的行为定性为“故意杀人罪”是可以接受的,从解释论的立场出发,也还有一个在本案的具体案情之下董某是否该当死刑立即执行的问题。董某一案完全属于因为“琐事引起”,没有预谋,杀人的凶器也是在现场临时拾取的,并且,即便没有被审判机关采纳,也仍然可能存在被害人的严重过错问题。所以,在笔者看来,董某被裁量为死刑立即执行的刑罚是过重的,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刑法》第232条故意杀人罪规定的结构缺陷使然。
其他文献
自从1764年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其名著《论犯罪与刑罚》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废除死刑以来,作为刑罚的宠儿,几千年来一直位居各国刑罚体系中心地位的死刑便每况愈下,风光不再
会议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死刑量刑模式,则是指法院对被告人适用死刑时所依据的标准样式。死刑量刑模式可以分为死刑量刑法理学模式和死刑量刑
在我国最大限度限制死刑,除了在最大限度上缩小死刑的适用范围,还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死刑的实际执行。即从目前超量适用死刑的非正常状态,逐步过渡到相对正常状态。因为一个经济发
死缓制度,既是我国独创的刑罚执行制度,又是我们党和国家贯彻“少杀”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它保持了死刑的威慑功能,对严重的犯罪分子予以严厉的打击,又给那些罪该处死,但又不是必
本文讨论死刑缓期执行是我国独创的一项刑罚制度。它从无到有,从适用对象的特定到不特定,从不完整到比较完整,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死缓制度的确立,是贯彻“少杀
目的研究急性轻、中度缺氧对人的情绪及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利用低压舱模拟300 m( 对照) 、2800 m 、3600 m 、4400 m 高度缺氧暴露1 h ,采用情绪状态问卷(POMS) 和状态—焦虑问卷(S- AI) ,考察了18 名健康男性青年
死缓制度是我国刑法独创的死刑缓期执行的制度。我国著名刑法学者陈忠林教授在意大利米兰大学法学院介绍中国的死缓制度时曾受到热烈欢迎。意大利刑法学者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天
会议
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制度(以下简称“死缓制度”)是我国死刑制度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对死刑的负面作用进行适当修正的主要措施。但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具体的适用却逐渐偏离了
死刑缓期执行,简称死缓,是对于应当判处死刑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的刑罚制度。死缓不是独立的刑种,而是死刑的一种执行制度。死缓制度是我国
会议
在国家与犯罪的较量中,死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不仅是因为,人们普遍相信,死刑具有彻底的犯罪能力剥夺功能和巨大的遏制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死刑始终与社会公正具有至为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