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中心站管控一体化技术研究

来源 :第十五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versk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长庆油田无人值守站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心站逐渐成为油田最基本的控制和管理中枢,它不仅包含了油田底层生产过程控制、设备运行状态监控等大量现场信息,而且覆盖了油田基本生产单元管理的全过程,因此通过对现有的过程控制系统和信息系统进行信息集成和功能集成,开展管控一体化技术研究,实现降低安全生产风险、降低员工劳动强度、优化产量监控手段等目的,改善和加强油田管理水平.
其他文献
丁文江是20世纪中国科学、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既是科学家,又是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文章侧重探究了丁文江先生在思想和人格方面的魅力,他奉行"理学大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观念,并赋予了具体的含义.
丁文江先生博学多才,才华横溢,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除此之外,他在地理学、人种学、优生学、历史学、考古学、少数民族语言学等领域都有独特贡献,是一位典型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丁文江先生是近代中国科学、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81年前,先生因公殉职,中外震惊,极尽哀荣.英商《字林西报》发表社论称赞他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这是对其一生最中肯的总结和诠释.虽然先生从未标榜过"爱国",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而勤勉努力的奋斗精神,"为全种万世而牺牲个体一时"的爱国情怀,至今仍熠熠生辉、令人景仰.
丁文江(1887-1936),字在君,笔名宗淹,江苏省泰兴县(现泰兴市)黄桥镇人.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近现代地质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丁文江广文博智、识见宏通,他不仅是"科学化最深的中国人"[1],而且坚持"夙以拥护科学为职志"[2].他勤奋而短暂的人生中,在学术、行政、实业等诸多领域均有所建树,并在推动地质调查事业的规划、促进国际交流与协作以及培育求真务实的学术风气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
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认定的主要形式,也是承传学术思想的重要载体.它的演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学的发展进程.科学事业在初创时期,开创者的努力和贡献成为科学事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推动力量.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发展从起步阶段,开创者们就着力于学术期刊的出版,他们的第一推动作用功不可没.本文以早期地质学期刊的创立与发展为案例,通过丁文江对不同层次地质专业期刊的贡献,探讨了他在中国地质学刊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丁文江接受西方现代教育,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同时,他又有很深的国学功底,在弘扬中国古代优秀科学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丁文江对宋应星及其《天工开物》,徐霞客及其游记的研究整理,主编梁启超的年谱长编,以及编纂《爨文丛刻》,是丁文江在弘扬中华科学和文化方面所作的开创性的重要贡献。从中可以看到丁文江身上那种国学与西学的相互包容,体现了现代文化与古代文化的交融和中西文化的交
智效民先生所著《胡适和他的朋友们》一书后记中谈道:"以庚款留学生为主体的中国第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则因其对自由、科学、民主的理解和热爱,在人格上更有独立性,在学术上更有开创性,在政治上更有建设性.可以说他们是一百多年来中国留学运动中根基打得比较好、路子走得比较正的一个群体.可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这些群体很快被人遗忘.他们的政治选择、学术思想、精神追求和人格风范,竟成了绝唱.这就形成一种非常
通常将中国近现代史上"五四"前后发生的文化运动称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文化史上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在新文化运动中发生了文学革命、东西文化之争、古史研究之争和科学与人生观的论争等论争事件,或者说这些文化事件编织成新的文化运动的美画.本文以丁文江在科学与人生观论争中的表现,阐述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最初了解丁文江先生的事迹最多的是来自于1987和2007年丁文江诞辰100、120周年时,有关专家、学者们对丁文江的纪念文章.2017年丁文江先生诞辰130周年,有幸被邀请参加纪念丁文江先生的学术研讨会,感到非常荣幸.此后我们在多年了解丁文江的基础上,便搜集和拜读了有关丁文江的传记资料、丁文江的著作、丁文江的纪念和研究文章.从中,进一步了解了丁文江作为中国地质学的开山大师,不仅是一位博学多才、思维
低渗透油藏进入高含水、高采出开发阶段后已形成水驱高渗段或优势通道,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常规注采调控技术提高驱油效率难度大.如何提高最终采收率是油藏面临的核心技术难点.本文立足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注重技术机理研究和矿场实践有机结合,通过近两年矿场实践,形成了聚合物微球驱联作技术、生物表活剂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实现了剩余油的精准动用且提高采收率发展趋势良好,完善了双高油藏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