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地应力实测结果表明,我国大陆存在近似于辐射状的区域应力场,辐射中心位于青藏块体东部.因此本文首先定义大陆应力场近似辐射中心(35°N、100°E)
【出 处】
:
中国地震学会2015中国地震预报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地应力实测结果表明,我国大陆存在近似于辐射状的区域应力场,辐射中心位于青藏块体东部.因此本文首先定义大陆应力场近似辐射中心(35°N、100°E)为动力源点O(朱兆才,1994),在此基础上计算了1900年以来大陆东部地区(104~125°E,30~44°N)发生的34次Ms≥6.0地震与动力源点O的距离和地震发生时间T的关系.结果显示,上世纪南北带中北段发生7级地震后,华北块体陆续发生一系列Ms≥6.0级地震,且有随时间从南北地震带附近大体向东迁移的规律.由此也说明,华北块体的地震主要受控于印度板块作用下青藏块体向我国大陆东部挤压的影响,在其作用下产生了华北块体6级地震的系列东向迁移活动.总体看来有4组明显的迁移活动,每组地震"序列"的迁移视速度约80km/年,华北块体首发6级地震距南北带中北段最近一次7级地震的时间间隔约为5个月~6.8年,且60%的6级地震发震地点在北纬39°±1.5°区域.据此推测,2008年汶川8.0级和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后,华北块体近年存在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晋冀蒙交界和环渤海及其附近地区值得重点关注.
其他文献
陈顒(1978)根据强震震例,指出在震源机制的一致程度方面前震、余震和震群有明显的差别,并提出了描述一群地震活动性方面的一个"群体"参数-震源机制一致性,并赋予这个参数
川滇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特殊的构造部位和强烈而频繁地震活动,以及地震与构造的各种典型而复杂的关系,使这里成为研究地壳运动变化及其与地震活动规律关系的好地方.为了
以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性为主要依据,将华北构造区主要地震带统一划分为长度数百公里的若干地震构造段.自西向东,将银川-河套地震带划分为银川段和河套段;汾
利用周边国家天山地震目录、中国天山地震目录及USGS地震目录,对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天山地震带的强震在空间分布上有
自1971年傅承义先生提出邢台地震是华北红肿区的"疮口"以来,我国的余震窗研究在地震预测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由王泽皋于1979年正式发表命名为"地震窗口"。本文收集了上世纪
近年来地震预测方法特别是中长期预测方法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可以把彼此并不相关的前兆方法组合起来预测地震.本文基于四种方法发展了一种组合预测模型(Yu et a1.,2003),采
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断裂中北段发生四川汶川8.0级地震,相距5年后,于2013年4月20日在龙门山断裂南段发生的芦山7.0级地震.本文根据四川省台网地震资料和收集的国内外相关
利用传统手段预测地震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间,其效果差强人意,笔者认为,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地震研究,可能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研究方向,为此,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