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它强调防患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之谓也".而此后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都不断有所发挥,如汉代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观点,唐代医家孙思邈也非常重视治未病,他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反复告诫人们要清未起之患,医之于无事之.清代医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并强调预防发病,即"务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预防病情进一步加重.而尤以汉代医家张仲景阐述得更为翔实、具体.他十分重视治未病医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将其主要体现于《金匮要略》一书中,张仲景用中医整体观念和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理论,较全面地补充和发展、继承和发扬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对“治未病”做出了具体细致的阐述,内容十分丰富,形成了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所涉及的范围有未病先防、已病防传两大方面。骨伤科疾病包括了骨折、脱位、筋伤、内伤、骨病等多个方面的病症,其发生外因多由于暴力伤害或感染邪毒所致,内因则多于年龄、体质、以及精神状态、解剖结构、生活环境、职业工种等有关。刘德玉教授在总结历代骨伤医家针对骨伤科疾病所创造的的预防思想与方法的基础上,主张未病先防、即病防传、病后防复的医疗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