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活动于清同光时期的常州武进籍印人赵穆,作为印坛圣手吴让之的高足,由于社会离乱、资料散佚、时过境迁等原因,惜为历史尘封.其篆刻在深得吴氏精髓、要旨的基础上,执“印外求印”的理念,广泛吸收鼎彝、碑版、砖瓦、泉铭文字的艺术元素,积极探索包括“楷书印”在内的篆刻各种表现形式,又劬学奋勉,勤于动刀,自辑多本印谱,名噪一时.然其篆刻艺术终究未至上乘,主动迎合市场,追求面目新异,致使风格博杂,甚至形制怪诞.其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于清同光时期的常州武进籍印人赵穆,作为印坛圣手吴让之的高足,由于社会离乱、资料散佚、时过境迁等原因,惜为历史尘封.其篆刻在深得吴氏精髓、要旨的基础上,执“印外求印”的理念,广泛吸收鼎彝、碑版、砖瓦、泉铭文字的艺术元素,积极探索包括“楷书印”在内的篆刻各种表现形式,又劬学奋勉,勤于动刀,自辑多本印谱,名噪一时.然其篆刻艺术终究未至上乘,主动迎合市场,追求面目新异,致使风格博杂,甚至形制怪诞.其大量的临仿作品缺乏鲜明的自我风貌,在“专”与“博”的艺术实践中缺乏辩证的理性思考,其“胜也,博;失也,杂”的经验教训对当今印坛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欧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在经济合作区域,沿线有许多历史文化古迹,以此为背景介绍了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的戴帷帽的仕女骑马俑的背景及造型艺术,阐述了唐代妇女帷帽形制及相关问题,表达了帷帽具有传承性的观点,本文所涉及的帷帽垂纱,是未经练染的丝,纱的孔眼由经纬纱疏松均匀排列交织而成。中国古代也常称有均匀分布方孔的、经纬纱捻度很低的平纹薄型丝织物为纱。纱分提花、不提花两种,在纱织物上
笔者此文通过对葡萄酒生产及《高昌张武顺等葡萄亩数及租酒帐》(以下简称《张武顺帐》)的重新研究揭示高昌国葡萄酒生产与丝路贸易之间的密切关系。《张武顺帐》出自阿斯塔那320号墓,共有四件残片组成,不详纪年。本件文书的基本登录格式是先记某户有葡萄园若干亩,再登记该户酒的情况。同时对同为绿洲王国时代稍早的鄯善王国的佉卢文书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如果执着于概念界定而将这种葡萄酒贸易排除在丝绸之路贸易范畴之外,恐
在唐代,处于西北的新疆在解决军需问题上,除内地供给外,还是依秦汉旧制实行驻军的屯垦。出土文书中除了垦耕的相关记载外,也有如“白涧屯”的纳粮记录。据出土文书所记,有残缺的纳粮帐反映了“函”作为量词,由“函容”义引申出来并专用于“书函”。从纳粮文书中可以看出在唐代就已普遍采用“尚”字作为计数,犹如今日以“正”字作“五”的计数。三笔交纳共见有玖佰捌拾硕,除了青稞、大麦外,根据《唐六典》所记,犹有秣草。惜
数字“二”的分化区别字“贰”,古今字形可分为三个系列,共八类.本文详考三类字形的衍生依据及其之间关系.古人使用“戈”系列的“贰”字时,因误认声符,且“弋”和“贰”古音接近,所以出现了“弋”代“戈”的用字趋势.此种做法直接导致了从“弋”之“弍”的出现,“弌”、“弎”类字形实由其类化而出.“戈”、“弋”形近互作的现象虽然存在,但并不能有效的解释“贰”系列字形的实际存在情况.
明代中晚期文人的印章雅玩,是一个以“古雅”为旨趣,包括印章篆刻、印材质地与钮式品鉴、印章周边文具赏评等在内的立体式玩好,而清玩名匠则以合作者、制作者的身份较为全面地参与其中.这种参与经历与其他内、外条件,共同促成了清玩名匠印款的雅化倾向,其可视为当时印坛“工人之印”与“文人之印”语境中的特殊一支.与“名”相对应的具有雅化倾向的名匠印款,既是工匠对于自我身份晋升的风格化确认,也是他者(尤其是商人阶层
什么是印谱?就是中国周秦两汉的印玺、明清以来流派印章汇辑为书籍的通称,或准确地讲是钤印、印刷在土纸上的线装本.我在这里谈的印谱,原则上不包括现代技术印刷的印谱.中国的印章艺术,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是汇录印谱,即拿这些玺印汇集成书,只有九百年的历史,这与玺印的出现,是相去甚远的.由漫长的实用演绎到汇辑,乃至艺术、学术上的挖掘、整理、总结,这种滞后是一种常规,也不足为怪.
本文以“只”字字形、字义、字音的查考为例,阐述了就篆刻艺术创作而言,单纯具有小学“识字”是远远不够的,若不树立正确的汉语言背景下的用字观,单纯的“小学”识字便失去了意义的观点.简要阐明必须在立足古文字学的基础上,综合汉字学、现代汉语言学的相关知识,以及艺术表达和时代发展实际需求,建立适应当代篆刻艺术发展,能够切实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文字学问题、具有创新思维的“当现代篆刻艺术应用文字学”的意义.
周亮工在《印人传》中推崇漳海黄枢为明代古文入印的首倡者,并影响了沈鹤生、刘渔仲、程邃等一批印人.黄枢无印谱传世,但周亮工说黄道周的书画用印均为黄枢所刻,那么研究黄道周书画用印就成为了解明人古文入印特色和成就的切入点.本文梳理了明代古文文献材料的总体情况,并分析黄道周书画用印的古文入印部分,校正了前人印章识读上的一些错误,同时发现明代的古文印是以传抄古文为文字载体,活用变化汉印的形式章法而形成的一种
乾隆二十二年清朝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至道光二十二年《南京条约》签订,广州成为中国重要通商口岸,产生“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外贸体制和商会组织,即学术界和社会民众普遍称谓的“十三行”.这一长期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外贸制度和商会组织有无印章?学术界尚无证据和研究成果.201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和英国国家档案馆找到的“外洋会馆图记”印迹,当即出于消失已久的“十三行印章”.依据这些档案并与其他文献参酌
“东皋印派”是明清时期中国印坛的一大文化现象,而许容为开派人物之一.本文查阅了康熙原版的许容著作,翻检了《历代书法精论》《中国篆刻大辞典》《中国印谱史图典》等大量著作,佐以新近发现的如皋市博物馆资料,论证许容生卒、生平,并就许容五种原著,即诗文印辑《谷园印谱》《韫光楼印谱》《印鉴》,金石考据《石鼓文钞》,印学理论《许氏说篆》,考其版本,赏其印作,正其述注,论其地位.提出了不少新的学术见解,并对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