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La,Pr)在酸性条件下与DBS-偶氮胂发生配位反应。首先对光谱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法处理从而判断出只生成一类配合物,进而采用线性回归法计算配合物组成、摩尔吸光系数、表观稳定常数及配位体浓度。实验结果表明:在1mol·LHCl介质中,La、Pr与DBS-偶氮胂形成M:L=1:3的配合物,其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1.399×10和1.517×10L·mol·cm,表现稳定常数logβ分别为15.36和
该文报道了分立簇[MoS(dtp)I]1及它的四聚物{[MoS(dtp)]I}·{(HgI)·K}2(dtp=SP(OCH))的IR,Raman和UV-Vis光谱,并讨论分立的[MoS(dtp)I]在四聚后这些光谱的变化。
该文报道两类含Rdtc配体的金属簇的红外光谱特点及某些规律。含Rdtc的立方烷簇合物在400~500cm有较宽而弱的吸收,可归结于M-μS振动。M-S在330~380cm,C-N振动在1470~1510cm。二甲基dtc配体立方烷的v(C-N)与v(C=S)比其他二烷基dtc立方烷的相应振动分别蓝移和迁移,可归结于甲基超共轭效应所致。[VCuS(Rdtc)(PhS)]和[VCuS(Rdtc)(Ph
采用量子化学方法HF和B3LTP计算了Pt-CO的∑电子基态的电子结构,确定了Pt-C和C-O伸缩振动的拉曼光谱性质。计算结果表明d→2π反馈与Pt-C和C-O伸缩振动的频率相关。拉曼谱强度理论分析表明入射光频率显著影响计算Raman光谱强度。
合成了一系列单立方烷M-Fe-Se和M-Cu(Ag)-S(Se)簇合物,关用UV,IR和X-光衍射等方法对上述簇合物进行了分析。
报道了两个[VMSO](M=Cu,Ag)八核簇合物的合成和分子结构,讨论它们的红外光谱,VNMR和电子光谱,采用动态红外光谱跟踪技术探讨[VCuSO]簇合物的成簇机理。
本文指出化工类工程制图课程应有其专业特点,所选教材应区别于其他专业,在所选教材中应包括化工设备装配图和化工工艺图,同时指出化工类本门课程中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内容不能同其他专业一样一刀切,测绘周的部件选用也应有专业特征.
在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改革中,就实验装置的改进、设备的更新及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利用进行探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
对学习的各系学生而言,教师除教授课本的理论知识之外,如能及时地介绍一些有常用化学物质的应用知识,便能使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既扩大了知识面,又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这种教学手段肯定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现行教材中有关化学物质的应用知识较少提到,而且至今也未见其他这方面的综合报道.为此,作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整理充实了这部分内容.为编写新教材及改革教学手段提供参考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