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建筑一旦建成即变成既有建筑.从它建成那一刻开始就逃脱不了改造或拆除的命运.2005年,中国现有建筑面积达到440~450亿m2,其中居住建筑面积大概在270亿m2,全社会每年建筑竣工面积超过20亿m2,到2014年约580亿m2既有建筑.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既有住宅建筑改造至关重要.反思当前设计思潮过度追求效率,忽视老建筑的更新,一味地拆旧建新,片面追求GDP,给社会资源带来极大浪费,给社会及环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一旦建成即变成既有建筑.从它建成那一刻开始就逃脱不了改造或拆除的命运.2005年,中国现有建筑面积达到440~450亿m2,其中居住建筑面积大概在270亿m2,全社会每年建筑竣工面积超过20亿m2,到2014年约580亿m2既有建筑.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既有住宅建筑改造至关重要.反思当前设计思潮过度追求效率,忽视老建筑的更新,一味地拆旧建新,片面追求GDP,给社会资源带来极大浪费,给社会及环境带来更多问题.既有建筑改造节约资金,延长其使用寿命,使其能更好地被利用,创造良好的建筑品质和环境,对可持续发展与节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基于工业化建造思路,摒弃传统手工模式,以建筑构件产品化为设计前提,提供一整套可供选择的建筑构件产品库,即可在库中选择现成产品,快速出方案,快速落实既有建筑改造所需资金,人员,时间,工具等,在理论与实践中,建立以建筑构件产品化为中心的既有住宅建筑改造的指导方法,为建筑改造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城市高层集聚区极易发生"热岛效应"、"干岛效应",导致微气候环境的恶化.城市中心区内的开放空间常常陷入高层建筑的包围之中,其微气候环境由于受周边建筑和自身材质的影响,旋风或污染物沉积等不利因素都可能发生.因此认知此类型开放空间的微气候环境对城市的发展较为重要.选择南京商业中心区新街口莱迪广场为研究对象,从实际调研出发,分析城市中心区高层聚集区域内以硬质铺地为主的开放空间的微气候环境质量,从而为探寻
上海快速更新改造的背景下,土地集约化利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导致中心城区居住空间形态多元并存的现象.滨水区作为城市极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容纳了城市改造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和社会特征的人群聚居功能及其游憩功能.在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异背景下滨水区新建绿地的公平性和使用效率是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尽管在空间距离的布局方面,社区与绿地之间的可达性在滨水区开发中被普遍关注,但是这些空间为导向的布局
本文以浙江松阳老街交通系统改造为例,分析提出城市边缘空间交通系统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交通拥堵、道路系统混乱、与城市车行交通系统无联系等问题.通过分析松阳老街的自组织演变形成与自组织形成过程与自组织退化过程,提出城市边缘空间交通系统发展停滞的关键原因是其自组织系统的开放性降低,系统自我发展的内力减少.并提出城市边缘空间交通系统的自组织更新需要根据自组织演变过程阶段性进行.最后提出通过合理引入车行
随着现代化建设对城市改革要求的深化,城市的高速发展加剧了空间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具体表现为日渐衰落的棚户区与城市新型现代化建设区所带来的城市效应的差距.城市外来移民通常利用社会网络聚居在城市衰落的边缘地带,这些边缘地带随之作为城市中一种新型的城市"第三空间"——移民聚居区,在城市中异军突起,其发展潜力不容小视.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中这种新兴的移民聚居区与城市建设发展区域的问题日益
本研究以保障性住房住户的居住环境改造行为为关注点,希望通过这一直接反应物质空间与居住需求错位的现象,探求住户多样化的居住需求,从而为保障性住房设计提供参考,丰富现有基础研究成果.本研究选取了建设于不同时期的沈阳市六个保障性住房小区作为研究对象,共实际走访调查369户,并对平面布置图进行了数据采集,结果显示共有101户居民对室内环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本文基于改造目的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并深入探讨了
中国保障性住房正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已初步解决了部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题,但在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很多困境和不足,这导致保障房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不高.广州作为中国最早实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城市之一,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通过长期跟踪研究广州市金沙洲新社区、大塘聚德花苑、天河广氮花园及荔湾芳和花园等典型保障房小区的发展,并于2013年对上述保障房小区的居民、政府管
本文基于对广州体育西地区大学毕业生非正规群租现象研究,以问卷调查、结构性访谈等方法分析低收入大学毕业生群租住客的社会经济特征及住房需求特点,并对比分析中国正规"商品房-保障房"住房体系、非正规城中村租赁房与该种非正规群租房与低收入大学毕业生住房需求的匹配程度.研究发现,在中国正规"商品房-保障房"二元住房体系供给不足背景下,以低收入大学毕业生为目标的非正规群租住房借助市中心二手房市场过滤机制形成,
2013年,为提高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的设计水平和品质,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市勘察设计与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公室组织多家单位开展了"北京市提高住宅设计水平专项工作";共同研究编制出包括"北京市住宅外部城市设计导则"和"住宅设计专项评审要点"等多项子课题成果;主要成果发布、宣贯和通过设计专项评议会试行.专项评议会机制和评审要点的试行推广,促进了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水平的提高.
面对全球气候变迁的风险与自然资源与能源的逐渐短缺,近年来各先进国家的新建筑的比例已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对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以延长其使用年限、降低其总体的能耗,并有效减轻环境污染,进而推动整体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较于新建建筑的营缮行为,旧建筑的改造与更新,更加着重于如何对既成建筑与其周边环境进行科学的评价与分析,并以数据与可视化的方式对设计产生支撑作用,以作为规划设计前的基础指导方针.但
全球温室效应与过度城市化造成的热岛效应同时影响着当下人们的生活起居与生活质量,因此暴烈化的气候造成许多生命、财产的损害.高雄市政府亟思改变转型,思考除期望由重工业外移改善"区域生活质量"长期发展之缓慢移转外,反思更因考虑根本性的问题解决方式,亦即从检视既有住宅法令与社会共识,让具有当地环境对应特色以及呼应日常生活之扎根性改变,将会是最直接有效改变并同时调适气候冲击的对应的方式.为响应国际减碳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