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河口水下三角洲Pb分布特征及其沉积速率

来源 :第十届中国河口海岸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ao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长江口水下三角洲采集的10个柱状样的沉积物210Pb测年分析得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表层210Pb放射性活度为2.15~4.22dpm/g,210Pb沉降通量为2.19~15.01dpm/(cm2·a),过剩210Pb总量为70.65~484.06dpm/cm2;由于210Pb沉降通量以及过剩<210>Pb总量均高于理论值,表明了在底质中210Pb的净输入和聚集,这预示着入海污染物、大量重金属元素可能在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累积。由210Pb剖面所反映的沉积速率结果可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近百年来沉积环境基本稳定,沉积速率为1.47~4.11cm/a;总体上呈现近岸沉积速率较低,向海沉积速率升高,从SC05站位到SC11站位为长江水下三角洲的沉积物高速率堆积中心,其平均沉积速率为3.58cmyr/a。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ECOMSED模型对黄河口的水沙输运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并利用2003年8月的黄河口实际调查数据做了对比验证。模拟结果表明在涨落潮交替时刻河口外出现流场切变锋,该切变锋剪切向海扩散的羽状流而在河口口门外产生复式悬浮体及盐度切变锋,流场流速沿顺时针方向转流。同时,该模型也较好地模拟出了河口最大浑浊带的基本形态。研究结果也表明,ECOMSED模型用于刻画和模拟黄河口高浑浊度水体的水沙输运特征和
地面沉降是影响上海城市防汛安全的重要因素。根据上海地面沉降、黄浦江高潮位的历年发展变化,以及外滩防汛墙历次加高与沉降现状等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地面沉降对上海城市防汛安全的影响。地面沉降的长期危害使其成为城市灾害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地面沉降的监测与防治是城市安全设防的重要内容。
海岸侵蚀已成为黄河三角洲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近年来,由于黄河入海水沙锐减,海岸侵蚀加剧,呈现整体蚀退之势。黄河三角洲正由河控型逐渐向海控型转变,海岸防护迫切需要加强。本文重点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孤东近岸剖面演变特征,分析了海岸防护工程及其效果,为该海岸段进一步有效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自1980以来,东江下游及三角洲发生了高强度的采沙活动,由此导致水文条件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河床也发生了显著的溯源变形的响应,主要表现为:(1)大规模的采沙效应,直接引起同流量条件下水位明显下降,尤以枯水期表现最为显著,博罗站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表现为逐年右偏;(2)人为采沙造成河床高程大规模的降低,即为一级溯源变形,其明显的特征是水面比降集中,由此引起河床的强烈的冲刷,遂派生出河床的二级溯源变形,二
本文在分析珠江口磨刀门水沙特性和地形演变的基础上,提出了磨刀门河口出海航道整治应注意河口性质的变化,着重解决径流输沙,波流共同输沙的问题;在工程布置中,应注意目前河口动力场的特点和地貌演变的总体趋势,导堤走向应为南偏西方向;注重河口分汊的自然规律。应用珠江口磨刀门波-流共同作用下二维泥沙数学模型进行了航道选线、拦门沙航道开挖的可行性及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对周边水动力和泥沙运移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进行了常
本文利用1978-1984年南海北部的逐月调查资料,分析珠江口冲淡水的扩展特征及其扩展变化。资料分析显示,夏季珠江口冲淡水在河口外的扩展形态可划分出四种扩展形态,包括向海扩展型、粤东扩展型、粤西扩展型及似对称扩展型。同时根据珠江入海月平均流量与冲淡水扩展面积的相关分析可知,珠江口入海流量的大小决定了河口冲淡水在口外的扩展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决定了冲淡水扩展大小的季节变化,而流量的年变化影响着冲淡水
根据江苏省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显示,1998年,海州湾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浓度分别比1991年上升了10.67倍和18倍,导致赤潮频繁暴发,对当地的环境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利用连云港海州湾2004-2006年的水质监测资料,选取时间上完全同步的MODISTerra 1B数据,对单波段因子和波段组合因子与可溶无机氮(DIN)、可溶无机磷(DIP)的浓度和浓度的对数之间进行相关分析,从中筛选出相关性高
研究在高营养盐条件下,氮磷浓度及其比例(16:1、32:1、64:1)变化、重金属(甲基汞、Pb2+和EDTA-Pb)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umdentatum)生长的影响。实验表明,高营养盐区两种藻的生长遵循营养盐限制的唯一因子论;固定磷浓度为4μmol/L,氮浓度和氮磷比的提高促进藻生长。不同形态的铅(250ng/mL)对藻生长
利用1973-2002年的水下地形图为基础资料建立数字高程模型,进行了精度分析;计算并分析河道槽蓄量的大小及变化情况;对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叠合分析,实现水下地形变化的可视化。结果表明:(1)利用水下地形图资料建立的DEM精度较高,其中1982年的中误差仅为0.78m。(2)在1973-2002年间北港河段槽蓄量整体增大,即呈现冲刷之势,泥沙冲刷量为1.6亿m3。在整个研究时段内,1982-1987
讨论了利用多光谱遥感进行水深反演的方法和问题,并以Landsat-5 TM遥感影像与准同步实测水深数据为基础,采用统计模型对极高悬浮泥沙浓度的黄河口附近海域进行多光谱遥感水深反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黄河口门附近的试验区Ⅰ,受极高悬浮泥沙浓度且其分布不均匀、流场复杂并存在切变锋、口门两侧存在烂泥湾等因素影响,水深反演效果很差,但是反映了一些其他有用的信息,如烂泥湾和泥沙辐聚带;在几乎不受切变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