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桐城派对湖湘派领袖王闿运文学思想的影响是一种隐势影响.不管是学理上、地域上、教育上以及王闿运的交游上,都可以发现桐城派和王闿运之间的渊源关系。王闿运的很多重要思想都可以说是对桐城派的袭用和吸收.
【出 处】
:
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桐城派对湖湘派领袖王闿运文学思想的影响是一种隐势影响.不管是学理上、地域上、教育上以及王闿运的交游上,都可以发现桐城派和王闿运之间的渊源关系。王闿运的很多重要思想都可以说是对桐城派的袭用和吸收.
其他文献
"娱尸"是历史上存在的一种民俗现象.相关史料的对娱尸的记载似是而非、甚至相互矛盾.本文通过娱尸与音乐,娱尸的起源及内涵的演变、娱尸与胡俗及元俗、娱尸与演剧四方面的考辨,得出四点结论:娱尸的表现形式为丧葬作乐,但并非一切丧葬作乐都是娱尸;娱尸一词出现在明代,但娱尸现象古已有之,其主要源头为古楚地的歌舞娱神乐鬼之俗;明人称娱尸不仅指称南方少数民族这种习俗,也包括当时颇为风行的佛教葬仪;娱尸处在不断发展
仪式研究最早是在神话和宗教学的领域,作为宗教信仰的表现行为方式,仪式活动体现了宗教在社会中的功能.到19世纪晚期,仪式研究不再局限于宗教和神话这样狭隘的空间,而是与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相结合,在更广阔的研究背景下发展出丰富的理论.仪式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现象,通过对仪式的分析,人类学家试图发掘仪式背后深藏的文化意义。本文以青海民和县官亭镇"辛家法会"为个案,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人类学的方
论文对王尔德戏剧在二十年中国的翻译和演出情况进行梳理、分析,认为唯美主义对于中国戏剧发展的影响是有限的.王尔德戏剧演出被纳入到了中国的社会道德和价值体系中来,戏剧中的唯美主义特质在演出中被经常性的消解,从而完成了唯美主义戏剧在中国戏剧舞台上的蜕变.尽管二十年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受到王尔德唯美主义的明显影响,但就其翻译和演出的实际情况而言中国话剧受唯美主义影响是有限的.
在华俄侨文学是俄侨创作的文学,是用俄语写成的文学,它属于俄国文学,反映了俄侨的故国之思;同时,它产生于中国,其中很多以中国的事物为题材,表现了他们对侨居国的热爱;爱情、命运也构成了俄侨文学的阐释主题。
本文以中国潮剧在泰国本土化的两种形态——泰语潮剧和酬神潮剧为研究对象,探讨泰国华族与佬族关于国家与社会地位关系的转变是怎样在泰国潮剧这一场域中得以实现的,进而尝试分析潮剧如何超越国界、族群社区,在泰国多元文化结构中获得特殊的社会意义,同时揭示体现在泰国潮剧发展形态中艺术与社会政治文化、不同文化、不同艺术传统之间的关系。
从解构苏联意识形态化、一元格局化的文学形态开始,以俄语布克奖为代表的文学评奖逐步参与到当下文学共同体的建构中,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同时部分消解文学的本体性特质,表现出大众化趋向。在消解与建构的多重诉求张力中,文学评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当下俄罗斯文学生态的多元化、边缘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也凸现出文学的自由化、本土化、审美化特质.
对于杜诗与外界事物的关系,古人以“诗史”总而论之.现代学者从各个角度深入其内部,就题材而言,有对其新题乐府、咏物诗、自传诗等的研究;就表现方法有杜诗“以赋入诗”、“以文为诗”、“意象叙事”等方面的探讨.本文试图使用“再现”这一概念,把它们做一个整体的归纳.大体上,长安十年和安史之乱两个时期杜诗对客观世界的再现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以抒情为重心的简单再现”、“背景式、广角式的全景再现”、“以单一场面为
长期以来,人们一向以杜佑的“采经籍古义,假设甲乙”和“征僻书、曲学、隐伏之义问之”作为唐代科判题目发展的定论,好像出题本身无关乎现实.笔者经梳理发现,科判判题的种类数量不仅与唐代社会的发展建设联系密切,而且有着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鲜明目的,是唐代几个阶段所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的一种文化反映.
左翼作家不但在小说创作方面成绩斐然,而且在民间文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无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还是民间文学史,对这一群体在民间文学上的作为都有所忽视.作为左翼作家中的一员,周文贯彻了鲁迅先生提出的"文艺大众化"口号,积极适应宣传抗战的要求,从事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改编,体现了革命文艺工作者的自觉和追求.本文一方面倡导应该把左翼作家群体纳入现代民间文学史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表明要在历史文化语境中去
鲁迅和老舍就其文化身份而言都属于没落贵族,因此,比一般的"穷人"或"贫民"更能体味到人间冷暖世态炎凉,更能看清楚文化的死结与活路.这种没落贵族身份,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文化品格、济世理想,以及对苦难大地的深刻洞察和理解.本文从试图没落贵族的文化身份视角来分析和解读他们的精神救赎,以期更好地把握一代知识分子的苦难的精神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