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男,58岁,因"体检发现肝脏占位1年余"收住入院。既往乙肝小三阳病史多年,未服用药物治疗。1年前当地医院体检,查腹部B超提示"肝占位,大小约1.8cm",建议患者进一步检查,因个人原因未进一步处理。1年来均无不适,定期复查,1天复查腹部CT提示"肝右叶后上段占位性病变(大小约3.2*3.5cm)"。.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听诊无殊,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
【机 构】
:
2018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出 处】
:
2018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58岁,因"体检发现肝脏占位1年余"收住入院。既往乙肝小三阳病史多年,未服用药物治疗。1年前当地医院体检,查腹部B超提示"肝占位,大小约1.8cm",建议患者进一步检查,因个人原因未进一步处理。1年来均无不适,定期复查,1天复查腹部CT提示"肝右叶后上段占位性病变(大小约3.2*3.5cm)"。.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听诊无殊,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叩痛(-),Murphy’s征(-),移动性浊音(-)。入院后查肿瘤标志物:前列腺特异性抗原4.800(ng/ml),糖类抗原CA199(雅培I2000)>1200.0(U/ml),CA199(稀释)5851.8(U/ml)。肝脏平扫+DWI+增强MRI:肝右后叶上段(段Ⅶ)见团块状异常信号灶,边界清,大小约4.1*3.1cm,T1WI呈稍低信号,T2WI及FS呈稍高信号,ADC呈高值,增强扫描动脉期边缘明显强化,后期渐进性强化,强化不均,以边缘强化较著(见图1A)。电子肠镜:距肛门9cm见一息肉样增生,广基,表面糜烂出血,大小为1.5*1.6cm,基底部粘膜增生予以送检(见图1B)。肠镜活检病理报告:(直肠)粘膜重度异型增生,癌变。PET-CT:1.肝右后叶低密度团块,FDG代谢增高,考虑MT(肠癌肝转移或胆管细胞癌),请结合肠镜检查情况。2.直肠上段局部肠壁增厚,FDG代谢增高,MT可能,建议肠镜活检(见图2)。患者直肠癌、肝脏占位明确,按照"一元论"和临床解剖特点,我们首先考虑直肠癌肝转移可能。肝脏占位相关影像学表现与直肠癌肝脏转移典型影像表现不太符,反而符合肝脏原发肿瘤影像学表现,并且患者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未规律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在肝转移灶小、且多位于周边或局限于半肝,肝切除量低于50%,肝门部淋巴结、腹腔或其他远处转移均可手术切除的患者可建议I期同步切除。考虑患者全身状况能够耐受手术,并排除其它转移灶,直肠癌原发病灶能切除,无论肝脏是转移还是原发,切除后均能保留足够残余肝脏和肝脏功能。与患方充分沟通。行腹腔镜下右肝肿瘤切除术+直肠癌根治术。术中B超定位见右肝后叶可见一约4×3cm大小回声团,边界尚清。在直肠距肛缘10-13cm处绕肠1/4周大小为2*2厘米肿块,质地硬,活动可,未侵出浆膜,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无明显淋巴结肿大。术后病理提示:1、(右肝后叶)结节型中-低分化胆管细胞癌伴坏死(瘤体大小约4cm×4cm×3.5cm),肝切缘阴性。免疫组化:CK19+、CK20+、Hep-、CDX-2-、CD34-、Ki67+(约25%)见图3 A)。2、(直肠)隆起型中分化腺癌(瘤体大小约0.8cm×0.7cm×0.5cm),浸润至粘膜下层,(肠周)2只淋巴结未见癌转移;上、下切缘阴性。免疫组化:MSH2+、MLH1+、PMS2+、MSH6+(提示微卫星稳定)、PD-L1(-)、Ki67+(约90%)(见图3B)。围手术期采用快速康复理念,术后患者12天出院。根据相关指南,术后定期随访。术后4月余复查CA199升高(CA199 213.3U/ml),进一步查PET-CT提示"直肠癌术后、肝癌术后,肝右叶多发转移"(见图4)。与患方沟通后行介入治疗,门诊定期随访观察。
其他文献
为提高行为安全的干预效果,有效控制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提出一种不安全行为靶向干预方法。以地铁施工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为干预目标,通过靶向干预数据分析、节点定位及策略实现3个步骤实现不安全行为的靶向干预。首先,通过分析385条地铁施工不安全行为泛场景数据,提取时间、行为个体、专业类别和不安全动作等数据信息;然后,挖掘不安全行为分布特征和交互规律,得出强关联规则定位干预节点;最后,提出16项具体干预措施,
目的:研究抗人白介素-8鼠单抗(MMA-8)乳膏的皮肤渗透性及其对银屑病样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体外扩散池法和皮肤组织切片检测了MMA-8乳膏的皮肤渗透性,并通过荧光显微成像技术进行验证。使用外涂咪喹莫特建立银屑病样小鼠模型,并评价了MMA-8乳膏治疗银屑病的药理活性。结果:体外经皮渗透实验表明,小鼠皮肤组织中MMA-8的24 h累积渗透量(Q24 h)达到了(110.88 ± 24.93
基于茶小绿叶蝉当前在中国的308个分布点和7个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当前及未来(2050年、2070年)2种气候情景(SSP2_45、SSP5_85)下茶小绿叶蝉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范围及适生程度。结果表明:AUC值为0.904,模型预测准确,结果可靠;利用刀切法得到影响茶小绿叶蝉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最冷月份最低温(bio6)、昼夜温差月均值(bio2)、最干月份降水量(bio1
目的:基于Notch/Hes1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蜈蚣败毒饮治疗银屑病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脱毛区域涂抹咪喹莫特诱导建立银屑病小鼠模型,将成模小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模型组、甲氨蝶呤(2.2 mg/kg)阳性对照组及蜈蚣败毒饮低(30 g/kg)、中(60 g/kg)、高(120 g/kg)剂量组,以脱毛区域涂抹凡士林的10只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灌胃给药,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既往研究表明银屑病与肾损伤存在一定关联,慢性肾脏病是其共病之一。生物制剂作为一种新型治疗药物,已广泛应用于银屑病的治疗。临床试验及真实世界研究均表明生物制剂治疗不合并肾损伤的银屑病患者在肾功能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而针对合并肾损伤的银屑病患者,目前研究表明生物制剂治疗对肾功能影响较小。但目前的研究以病例报告和小规模的回顾性研究为主,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进一
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由T细胞亚群的功能紊乱所引起,据此机制研发的生物制剂成为银屑病治疗的里程碑。然而生物制剂治疗并不是一种根治性的治疗方案,且长期使用会引起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副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TNFAIP3)作为NF-κB的负反馈调节因子,通过对T淋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调控,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T
银屑病是常见的免疫介导皮肤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们的生活健康,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影响和负担。因此探索银屑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了解免疫功能在银屑病中的作用意义重大。白细胞介素36(IL-36)作为主要的促炎细胞因子,通过IL-36受体的信号传导促进免疫细胞浸润和炎症及趋化分子分泌,在调节生物过程和细胞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IL-36可能是银屑病治疗干预的新靶点。本文对IL
主拱管内混凝土顶升灌注是钢管混凝土拱桥建设的关键工序和技术难点,大跨钢管混凝土拱桥的管内混凝土方量大、强度高、泵送距离远、灌注时间长,容易出现堵管、爆管现象,国内已有多座桥梁发生该类事故。为降低主拱管内混凝土灌注施工风险,开展了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管内混凝土顶升灌注工艺试验研究,探讨了管内混凝土顶升灌注施工过程对混凝土坍落度、扩展度、塑性黏度、运动模式和泵送压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管内混凝土经历
目的 分析探讨纳武利尤单抗相关银屑病的临床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及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5年3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对纳武利尤单抗相关银屑病的病例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29篇文献32例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为(63.8±11.8)岁,其中50~80岁占27例(84.4%);新发银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