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多元化和品牌化变革

来源 :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2013年井冈山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na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物馆教育具有“实物性”、“直观性”和“广博性”的特质,这在功能上恰好可以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缺憾。从社会需求来看,公众对美育等综合素质提升的意识越来越强,培养未成年人的艺术素养及传统文化修养逐渐成为每个家庭的心愿。人们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艺术感知力来到博物馆。由此可知,人们对博物馆还是存在一定认同的。博物馆可以让公众直接面对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亲身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体验美,感知历史。而这些社会需求正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目的所在,也推动了博物馆教育职能通过陈列、通过社教活动的举办而多元化扩展。因此,要把握博物馆自身定位,发挥陈列展览社会教育职能的载体作用,依托博物馆资源,以公益品牌为龙头,打造特色社教活动,多元化的教育合作模式.纵观目前全国各博物馆都非常重视教育职能的发挥,社教活动组织的丰富多彩。但经过综合分析发现,虽然当今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已有突破性的发展,但各博物馆呈现出的教育职能表现形式或因行业因素、经费等其他条件的影响也都大同小异。如何走出现有的运行模式,进一步提升博物馆教育职能的特色性和多样性,应是目前博物馆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其他文献
根据我国博物馆文物保护人员和科研人员匮乏的实际情况,应大力引进和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当然,博物馆的人才队伍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引进,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馆,最主要的还是依靠
稀有鮈鲫(Gobicypris raru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鱼丹)亚科(Canioninae)鮈鲫属(Gobiocypris),是我国特有的小型淡水鱼类,因其体型小、产卵周期短、
开放科学自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虽然已被各界所认可,但发展较为缓慢,并没有成为科学界的主流.针对该问题,在对开放科学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影响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