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糖组装体增强PD-L1抗体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研究

来源 :2017中国生物材料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d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和蛋白质的相互识别是生命中重要和基本的驱动力,也是多种重要细胞生物功能的基础.基于大分子自组装原理构筑的含糖大分子组装体(GNPs),为研究糖和蛋白质介导的细胞生物学效应提供了很好的分子模型.固有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达多种糖类识别受体,广泛参与抗肿瘤免疫应答.为进一步挖掘GNPs的功能,在本研究中评估了GNPs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实际贡献。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是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肿瘤治疗方式,PD-1/PD-L1抗体是其中的明星药物,但其疗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免疫抑制性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基于前期的发现,提出设想,GNPs能够削弱TAMs免疫抑制功能,改善肿瘤微环境,增强PD-1/PD-L1的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化疗是临床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化疗药物毒性大而且缺乏选择性导致其存在严重的毒副作用.对此,研究者开发了多种肿瘤微环境响应的药物输送系统如pH、谷胱甘肽、活性氧等响应的药物输送系统,以提高化疗药物的选择性,但是由于肿瘤的异质性以及肿瘤和正常组织差异过小,导致它们对肿瘤和正常组织的选择性仍然有限.对此,本文构建了一种级联放大药物释放系统(CARN),能够放大肿瘤与正常组织间活性氧的信号差异,
由小分子化合物自组装形成的超分子功能体系因具有丰富的拓扑结构,同时其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性质也更易调控,因而成为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新热点.和传统的单头基两亲分子相比,bola型两亲分子所形成的自组装体系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因此,本研究工作设计了一系列bola型核苷两亲分子,用于构建新型的纳米药物载体进行抗肿瘤药物的递送和释放。
环境污染导致的癌症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其中手术疗法和化疗是一种常用的癌症治疗手段.然而当前临床用的各种小分子抗癌药物因存在多药耐药性等问题,疗效低,用量大,毒副作用高,因此期临床应用受限.近来,已经开发出具有对内部或外部刺激(例如pH变化,氧化还原条件,温度,电/磁场,光等)具有智能响应性的各种纳米载体用于递送各种治疗剂.其中,纳米凝胶(NG)是物理或化学交联的纳米尺度或亚微米尺度的三维亲水性聚
胰腺癌是当今致死最严重的实体瘤之一,在过去的30年中,其发病率与致死率都一直持续上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癌症.目前胰腺癌治疗的有效率有限,亟待开发新的有效治疗方法.核糖核酸还原酶是一种将核糖核苷酸催化为脱氧核糖核苷酸的限速酶,其对DNA的合成与复制十分重要.用小干扰RNA(siRNA)抑制核糖核苷酸M2(RRM2)亚基的表达,被证明能有效抑制实体瘤的生长.针对RRM2基因,设计了23对siR
通过将AIE光敏剂与肿瘤细胞高表达的组织蛋白酶B的底物连接,获得了可对肿瘤细胞选择性成像和生长抑制的探针,从而在光照下可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抑制。
为了精确地跟踪细胞对纳米载体的内吞过程及定位纳米载体在细胞内的位置,高灵敏度、多功能的荧光示踪剂成为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传统的单色荧光探针常常存在易受背景荧光干扰以及不能长时间示踪等缺陷,从而导致低的分辨率及效率.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多色荧光探针与比率型荧光探针成为了有效解决该缺陷的重要手段.本文中,利用Pd(Ⅱ)催化的活性聚合反应,顺序聚合不同取代基的苯基异腈单体,制备出具有螺旋结构的刺激响
类酶效应是纳米材料最重要的生物效应之一.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多种纳米颗粒具有多酶活性,采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揭示了其氧化还原与电子传递机制,为纳米酶机制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发现纳米颗粒可以通过多酶途径调控细胞内氧化还原水平和电子过程,为发展新型诊疗技术奠定了基础;基于纳米酶机制,发现了抗氧化、心肌保护、炎症特异性成像、定量免疫组化、葡萄糖检测等新功能、新效应和新方法。
本研究即采用3D打印技术,基于微挤出式明胶基细胞墨水的打印工艺,结合海藻酸钠离子交联成形,构建体外宫颈癌三维模型.并通过生长转化因子-β(TGF-β)诱导,对该模型中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进行了追踪.
胶质瘤在颅内中枢系统(CNS)功能区浸润性生长,其肿瘤组织微环境异常(低氧、周围组织缺血、应力异常)等会导致神经组织损伤.不仅如此,放、化疗过程会进一步诱导急性或慢性神经损伤.同时,血脑屏障(BBB)的存在使得100%大分子药物和98%小分子药物无法进入大脑到达病灶部位.因此,将肿瘤治疗与神经损伤修复相结合,构建了载抗肿瘤药物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甘脂(GM1)胶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