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听觉叙事

来源 :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elaopol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觉叙事"这一概念进入叙事学领域,与现代生活中感官文化的冲突有密切关联.人类接受外界信息诉诸多种感觉渠道,然而在高度依赖视觉的"读图时代",视觉文化的过度膨胀对其他感觉方式构成了严重的挤压,眼睛似乎成了人类唯一拥有的感觉器官.听觉叙事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弘扬感觉在文学中的价值,达到针砭文学研究"失聪"这一痼疾的目的.由于汉语中缺乏相应的话语工具,有必要创建与"观察"平行的"聆察"概念,引进与"图景"并列的"音景"术语.叙事中的"拟声"或为对原声的模仿,或以声音为"画笔"表达对事件的感觉与印象.视听领域的"通感"可分为"以耳代目"和"听声类形"两类,后者由"听声类声"发展而来——声音之间的类比往往捉襟见肘,一旦将无形的声音事件转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故事讲述人更有驰骋想象的余地.听觉叙事研究的一项要务是"重听"经典,过去许多人沉湎于图像思维而不自知,"重听"作为一种反弹琵琶的手段,有利于拨正视听失衡导致的"偏食"习惯,让叙事经典散发出久已不闻的听觉芬芳.
其他文献
笔者秉持创造性诠释(creative interpretation)的立场试图从作者读本写就的篇章布局中寻见其构建"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的体系运思轨迹,即从作者显在的书写结构中发掘其隐在
与印度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本土化过程相伴随,一千多年来,敦煌石窟艺术图像发生了逐步由印度西方古典特点的佛教艺术到中国东方特点的佛教艺术的转变,即由"天"的形象到"天人"
"嘻剧",不是用喜剧来讽刺和告别陈腐的事物,或者在喜剧的批判性中获得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快感,而是用嬉戏、傻乐和吊诡的露丑卖乖来掩饰自身生活处境的困顿不安.与喜
本文探讨了詹姆森与鲍德里亚的金融资本的概念及其审美的文化逻辑与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认为在消费文化中产生的主体是深深植根于潜意识。在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在更像拉康的幻
会议
徐州琴书作为独立的地方曲种,在明末清初小曲基础上逐渐形成,在苏鲁豫皖一带民间产生较大的影响,2008年1月徐州琴书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邳州地区是徐州琴书民间艺
基诺族民歌蕴藏极为丰富,按与民歌集成普查年代相当的1990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当时基诺族总人口共17843人,但该时期共收集到不同的基诺族民歌逾400余首.本文阐述了由于特
我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已拥有40处世界遗产,位列世界第三.本文粗略地将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政府作为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在““
本文对建立在实践美学基础之上的实践存在论美学会走向何方,它为当代中国美学的主流——实践美学究竟开启了怎样一种崭新的可能性等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伴随当代思想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言说方式的变革或转型,现代性理论范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后理论"或"理论之后"等议题成为学术反思的前沿热点问题.从批判理论的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