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根据长三角地区1960 ~2010年的逐口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累积距平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近51a长三角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区域平均气温呈增加趋势,最低温度增加最快,最高温度增加较慢;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递减,沿海地区递减滞后于内陆地区;上海及杭州湾增温速率较快,浙江南部则相对缓慢.年降水量呈波动变化特点,夏、冬两季降水增加趋势明显:年降水量及雨日数自北向南增大,倾向率
【机 构】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南京21004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长三角地区1960 ~2010年的逐口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累积距平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近51a长三角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区域平均气温呈增加趋势,最低温度增加最快,最高温度增加较慢;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递减,沿海地区递减滞后于内陆地区;上海及杭州湾增温速率较快,浙江南部则相对缓慢.年降水量呈波动变化特点,夏、冬两季降水增加趋势明显:年降水量及雨日数自北向南增大,倾向率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年降水量存在着13a左右、6~8a、3~4a和1~2a的变化周期,气温变化具有32a以上、12a左右、4~6a和1~2a的变化周期,其中两者1~2a周期震荡能量最强.长三角地区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进程、海气相互作用、极涡、西太平洋副高等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长三角地区气候逐渐变暖,降水呈集中化趋势,导致发生早涝灾害的不确定性增加,在今后的工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应加以重视.
其他文献
利用常规观测资科、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1°×1 °逐6h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3年10月7日20时一8日08时强台风"菲特"登陆后残留低压造成的台州市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分布不同于一般台风暴雨迎风坡降水量较大的分布特征,呈现与地形相关性较小的南北带状分布特征;暴雨主要受"菲特"残留云系、"丹娜丝"外围偏东气流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其中"丹娜丝"转折点和弱
利用MICAPS资料和中小尺度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13年10月6日到8日台风菲特影响湖州地区大暴雨过程分析发现:大暴雨分三个阶段的降水,台风菲特外围云带中的强降雨、台风本体范围及边缘的暴雨、台风菲特减弱后的倒槽和北上近海转向的台风丹娜丝外围东北气流的叠加暴雨.分析了东北急流带来的充沛水汽,高能高湿的能量输送,强烈的上升运动和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等有利环境场,为大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条件.天荒坪
本文利用WRF模式对2010年13号台风"鲇鱼"的路径突变及登陆我国大陆的过程展开了长达132小时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最细网格3km),并利用搜集到的多种观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模式较好地再现了"鲇鱼"台风的路径北翘及登陆过程.模拟台风的路径及运动趋势与观测较为一致,路径北翘时间略晚于观测,登陆我国大陆前路径差基本在100km以内:模拟的台风强度演变趋势也与观测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利用实况资料和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0年6月19-20日的一次冷式切变线上MCC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效值模拟与诊断分折.结果表明:在MCC的生成发展阶段,MCC范围内u、v的垂直切变形成了很强的水平涡度,高层α-中尺度的MCC云团的冷云盏与逆时针旋转的水平涡度配合,在切变线上存在多个独立的上升与下沉运动中心,这些中心多与水平涡度矢量旋转中心配合,逆时针旋转的水平涡度矢量中心配合上升运动,促进云团
地震沉积学是利用地震资料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一门新兴学科.地震沉积学主要利用三维地震信息和现代地球物理技术进行沉积体系、沉积相平面展布以及沉积发育史研究,它强调在高精度等时对比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利用地震资料的横向分辨率、特殊地震处理技术(90°相位调整和地层切片技术),结合关键井岩性资料以及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地貌形态,恢复沉积类型和沉积演化历史.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玛湖三维地震资料区三叠
VSP(垂直地震剖面),是把检波器置于井中,近地表激发,沿井孔不同深度布置的的检波点进行观测,其优点是:把记录时间-记录波形-岩性信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了地面地震的地质解释对速度参数的依赖性;能同时接收到上行波和下行波,由于地震反射波传播少经过一次地表低降速带,而且传播距离短,能量衰减少,在井旁一定范围内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因此VSP资料所包含的信息十分丰富,同时也给资料处理带来难题,有
VSP在地表疏松带以下激发,在地下深部接受直达波与反射波,完全避开了地表低速带对地震信号高频成分的吸收,因此在地震波衰减规律研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针对地面地震分辨率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VSP资料提高地面地震分辨率.首先,利用VSP直达波的能量与衰减求取地层介质的Q值;然后利用Q值进行反Q滤波,补偿吸收衰减作用造成的能量损失与高频损失,提高叠前地震资料分辨率;最后,利用VSP上行反射波的子波反
研究波的各向异性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各向异性方程过于复杂,直接求解不太现实,因此采用何种近似对各向异性方程进行简化是研究此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目前已有各种基于此目的的假设条件,如弱各向异性,椭圆各向异性,小倾角,P波近似等,在这些方法中,P波近似具有最简单的波动方程公式,且在获得波的运动学特征方面其精度高于其他近似方法.在多种各向异性模型中,VTI介质是一种最简单且普遍的各向异性模型,
首先介绍风力发电机叶片的结构,从构筑物的角度进行考虑,风力发电机可以进行防雷分区,按照这种分区方式可以确定风机的不同位置需要采取怎样的防护措施.按照危险程度进行划分:处于LPZ0区的部分包括叶片、风速仅:LPZ1区包括:风机(机舱)罩、塔桶电缆:LPZ2区包括:变浆柜、控制柜等.其次,结合风电机组防雷的研究成果,对风电机组叶片、机舱、电控系统(包括配电变压器、电源、信号电路、通讯接口)的防雷措施和
利用常规资料、探空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分析了2011年6月29日华南地区一次致洪暴雨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性强降水发生在季风涌爆发的背景下,高空槽引导冷空气与来自孟加拉湾、南海的西南暖湿气流交汇形成了暴雨:暴雨过程中暴雨区上空整层大气相对湿度较大,接近饱和,湿层较厚,并有深厚的上升运动配合,南宁和梧州站上空高温高湿的能量迅速积累,对流发生后迅速释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