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建筑教学受社会经济的外部语境变化所影响,当代城市与建筑实践条件的变化对空间认知和设计方法提出了新要求.以往教学对建成环境的静态描述较多,忽略动态积累和个体差异.如何帮助学生介入城市生活,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显得格外必要.为此,提出了面向日常生活的空间认知和设计路径,引导学生关注空间是如何被使用的,以及空间的混用、错用、无用等现象,为设计方案提供扎实的佐证和逻辑支撑.
【机 构】
: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出 处】
:
2018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教学受社会经济的外部语境变化所影响,当代城市与建筑实践条件的变化对空间认知和设计方法提出了新要求.以往教学对建成环境的静态描述较多,忽略动态积累和个体差异.如何帮助学生介入城市生活,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显得格外必要.为此,提出了面向日常生活的空间认知和设计路径,引导学生关注空间是如何被使用的,以及空间的混用、错用、无用等现象,为设计方案提供扎实的佐证和逻辑支撑.
其他文献
城市设计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管理者、规划师、建筑师以及社会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经过近三十年的城市增量建设到城市改造更新,如何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如何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风貌、如何提高城市活力等已成为当下城市设计的主要问题.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态空间的赋形“设计”,区别于建筑单体形态创作上新颖个性的追求,城市设计更多关注的是多关系的协调,面对城市问题的复杂多样,城市设计需要研究.长期建筑学教
学生在大桥街道社区微更新毕业设计中,从社区建筑师的角度采取针灸式更新方式,主动发现和分析问题,并与各利益相关方对接交流,激活未被有效利用的失落空间,实现街区有机更新.
日常性是当代建筑与城市的重要主题.对日常性的重视反映了向建筑学本体的回归.为在“城市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强调日常性的重要价值,“城市针灸”和“城市触媒”被引入作为教学的关键词.学生藉此理解城市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解决城市真实问题和需求,以空间催化城市活力,从物质空间和日常生活两方面将建筑与城市融合起来.
“重庆渝北龙兴古镇核心区微更新设计”是一次“教研相长”的教学实践活动.其选题缘起于课题组教师长期关注的遗产保护问题,而教案设计的过程则推动了教师对“研究问题”理解的深入.与此同时,选题的成熟和对关键点的控制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设计选题意图,并使成果达到预期目标.
通过归纳北京建筑大学三年级建筑学(城市设计方向)实验班“通州五河交汇源头岛城市设计”课题在新颖开放的课题设置、层层递进的教学单元、服务设计的专题研究等3个方面的特点,探讨本科与城市设计方向更为匹配的建筑学三年级设计课选题理念、方法和模式.
工业废弃地的更新与再利用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国内外大型城市在推进城市复兴过程中最能体现创造力的实验场.位于国际时尚之都米兰的废弃屠宰场如何转变成吸引人的艺术家工作坊?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师生们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联合设计教学.本文记录了工作坊的教学实践过程及启迪.
建筑学专业的联合毕业设计已成为当下各建筑院校所广泛参与的一种毕业设计的组织形式.通过对“2018全国六校建筑学专业联合毕业设计”题目设置、教学主题、教学过程等的论述,探讨了通过对历史建筑进行创造性的保护与再利用以促进城市更新与开发的可能路径,以期对以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及联合毕业设计的教学组织提供一定的借鉴.
城市设计内容丰富,各种因素错综复杂,在课程教学中,需要重点突出,提出基本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教学计划安排,培养学生的城市设计思维,掌握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居住建筑课程设计始终关注城市住区发展问题.基于城市由“增量”式转“存量”式发展,住区的更新、居住品质提升等已成为现阶段城市居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教学模式和方向需要契合此目标进行思考和改革.本课程通过四个阶段的教学过程,帮助同学们深入解读“存量”式城市发展下的住区提升、更新所面临的问题,并综合探讨居住环境提升和建筑更新的有效策略.
针对全球化时代城市设计定位从规划辅助工具到城市发展战略的转型,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尝试在建筑学和城市设计专业三年级设计课程中引入城市设计竞赛课程,希望以竞赛的选题多元化、教学方法综合化、教学成果过程化等方法来摸索城市设计教学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