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柑橘炭疽病菌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ei3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2008年从不同柑橘产区的不同柑橘类型上收集32个柑橘炭疽病菌菌株,应用胶抱炭疽菌种特异性引物Cglnt/ITS4和尖抱炭疽菌种特异性引物CaInt/ITS4进行PCR鉴定,探讨了中国柑橘炭疽病菌遗传多样性。
其他文献
应用光镜和微分干涉相差显微技术,研究了苜蓿假盘菌在苜蓿叶片上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苜蓿假盘侵染苜蓿叶片的侵染过程可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即孢子在叶表的萌发,进入表皮细胞形成菌丝并在其中扩展,菌丝在叶肉细胞中定殖和扩展,初始菌落的形成,子囊盘、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成。自然弹射接种到苜蓿感病品种叶表上的子囊孢子4h萌发,12h后芽管以直接侵入的方式进入寄主表皮细胞,也可以通过细胞间隙侵入,未观察到由气孔进
本文通过对广西香蕉主产区叶斑病病原真菌抽样调查研究,利用显微镜观察叶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或有性态孢子诊断叶斑病病原,为广西香蕉叶斑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从湖北省咸宁市、荆门市、孝感市、随州市等地果园采集桃树流胶病枝条样本100份。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斑,获得近30种真菌分离物,将这些分离物纯化后,在PDA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根据培养性状和孢子形态进行鉴定,分离到的菌株有壳梭孢(Fusicoccum spp.),链格孢(tAlternaria spp.),盘多毛孢(tPestalotia spp.)等种类。致病性测定采用一年生枝条刺伤接种,其中
玉米病害造成的常年损失可达6%~10%,是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自21世纪以来,玉米灰斑病已成为云南玉米产区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有效地控制该病害和开展分子育种,本文就云南省灰斑病发生规律研究,抗病性鉴定,抗病遗传分析,抗病基因分子标记研究,综合防控技术等开展了研究。
本文对大叶黄杨、山茶花、小叶栀子炭疽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形态学观察并对其rRNA基因内转录间区(ITS区)进行了克隆测序,与Genbank中已有的有关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最终确定分离所得3株病原菌均为胶孢炭疽菌。
反季马铃薯种植面积在云南省增长较快,但晚疫病为害十分严重。对2005^2008年云南省反季马铃薯产区的晚疫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如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生理小种、mtDNA单倍型进行了研究。云南反季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的交配型主要由自育型(SF)组成,A2交配型和A1菌株发生频率较低。晚疫病菌甲霜灵高抗、中抗和敏感菌株共存,抗性菌株比例较高。反季马铃薯晚疫病菌可以克服已知的12个抗性基因,生理小种组成类
本文分别敲除禾谷镰孢菌的β1、β2-微管蛋白基因,并测定各敲除突变体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敲除其中任意一个β-微管蛋白基因的突变体菌株都对多菌灵敏感,但敏感性有差异:与野生菌株相比(EC50=0.56μg/ml),β-微管蛋白基因敲除突变体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稍有降低(EC50=0.80μg/ml),而β-微管蛋白基因敲除突变体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显著升高(EC50=0.10μg/ml)
作者通过筛选稻瘟菌P131菌株ATMT转化体库和进行遗传共分离分析,获得了340个菌丝生长缓慢共分离突变体。通过TAIL-PCR和BLAST序列比对分析,作者获得了所有这些突变体中T-DNA插入位点旁侧序列信息。分别对其进行了敲除和互补实验,验证稻瘟菌基因MGG_10150.5(即MoPacC)的功能,确定这些基因在稻瘟菌中的作用。
本文通过构建组蛋白去乙酞化酶基因(HDACs)两个家族classI(hda4), classⅡ(hda1,hda2,hda3)的突变体,研究HDACs在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生长、致病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更好地防治小麦赤霉病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使用含有潮霉素(HPH)抗性基因的载体pCB1003,用spiltPCR得到目的基因和HPH的融合片段,采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
叶斑病是近年棉花生产中发生较严重的一种病害,国内对棉花叶斑病的发病症状仅有过记载,还没有相关的系统研究。本文对引起棉花叶斑病的病原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鉴定以及化学药剂筛选,为棉花抗叶斑病育种及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