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颗粒物粒径谱分布是环境污染问题、云物理学以及人体健康等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之一.而除了受颗粒物的生成、转化和传输等因素影响外,学者们也认为颗粒物之间以及颗粒物前体物与颗粒物的相互作用对颗粒物粒径谱分布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其中的颗粒物的碰并和可凝结蒸汽的凝结过程.为研究近年来广州地区的大气颗粒物数谱分布演变及其受碰并凝结过程的影响,本文利用电迁移性颗粒物粒径分析仪和空气动力学颗粒物粒径分析仪等仪器实时在
【机 构】
: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州,510080 中山大学,广州,510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颗粒物粒径谱分布是环境污染问题、云物理学以及人体健康等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之一.而除了受颗粒物的生成、转化和传输等因素影响外,学者们也认为颗粒物之间以及颗粒物前体物与颗粒物的相互作用对颗粒物粒径谱分布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其中的颗粒物的碰并和可凝结蒸汽的凝结过程.为研究近年来广州地区的大气颗粒物数谱分布演变及其受碰并凝结过程的影响,本文利用电迁移性颗粒物粒径分析仪和空气动力学颗粒物粒径分析仪等仪器实时在线观测得到SMPS,参照前人的标准并根据广州实际的观测结果给出相应的新粒子生成(NPF)事件判断标准.选取广州2011年旱季的几次NPF事件,分析NPF过程中颗粒物的数浓度与谱分布的演变及特征参数的统计结果.分析表明:广州2011年旱季的新粒子生成事件中,粒子成核速率(J)在0.52-1.55 cm-3s-1的范围,粒子增长速率(GR)在3.5-8.5nm/h之间.粒子凝结汇(CS)的结果略高于北京地区研究结果,可凝结蒸汽分子的产生速率(Q)的范围与北京、新德里等地区研究文献的结果相当.从新粒子生成过程的颗粒物数浓度、各统计参数以及气象因子的日演变过程图,推测碰并和凝结过程对颗粒物的影响常出现在大气环境比较极端的情况.
其他文献
拟通过球谐模型,结合CHAMP卫星的标量和矢量磁测数据以及地面磁测数据,建立全球地区(大尺度)的地磁场模式,通过常用的Taylor多项式和曲面Spline模型,结合地面(台站和复测点)数据建立中国大陆地区(中小尺度)的空问磁场模式。两种模式都采用经典的T04模型以计算磁层外源场强度,并进一步分离出电离层磁场。研究主要在CHAMP卫星数据处理、全球和区域空间磁场建模以及磁层磁场选取三个方面有了初步结
The impact of 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 (QBWO)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on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is investigated.The life cycle of QBWO is divided into eight phases defined by the tw
利用ERA-Interim风场资料和全国756站逐日降水数据,通过纬向风的经向切变、相对涡度和纬向零风速线三个客观判据,筛选出1981-2010年6-7月份江淮地区由切变线引发、影响的暴雨,将切变线暴雨按照风场差异分为四个子类,即暖切变线暴雨、冷切变线暴雨、准静止切变线暴雨、低涡切变线暴雨.统计分析表明:近30年来,江淮地区暴雨6-7月份发生暴雨天数平均有30.3天,其中由切变线引发的暴雨(称为切
夜间的突发性增温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常被提及。观测事实表明,在中国的黄土高原,这种现象也时有发生,但是相关的研究很少,而且在黄土高原的特殊下垫面和气候背景下,导致夜间增温的机制亦不清楚。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环境观测站正好位于黄土高原西部,对边界层气象要素有长期的观测。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缺和进一步了解夜间增温的特征和形成机制,本文利用该观测站的资料,结合WRF模式对2007年6月的一次夜间增温个例进行
BVOCs对全球碳收支、对流层化学反应及臭氧的形成和气候变化都有很大的影响。选取森林覆盏率高且BVOCs排放尚未有研究报道的中国东北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美国NCAR中心提供的1°×1°的6 hNCEP再分析资料,运行MM5模式,得到模拟结果,从中提取GloBEIS模型所需要的近地面层的温度、湿度、风速和云量的格点气象数据,实现了将MM5模式与GloBEIS相结合对BVOCs进行研究。研究中需要的
本文利用英国Climate Research Unit (CRU)近60年的月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东亚的年代际温度变化特征,发现相比于暖季(5月-10月)和年均温度,东亚地区冷季(11月-3月)温度在1970年至上世纪末期增暖最为显著,冷季的显著增温是造成年平均温度上升的主要原因,但在20 世纪初冷季温度出现增暖停滞并呈下降趋势,而暖季温度未出现类似的增暖停滞现象。通过动力调整方法将温度分离为动力温
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降水对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连续六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降水对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湿度、蒸发、能量分配和植被物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降水量的年际差异显著,但土壤湿度、蒸发和CO2通量的变化和降水的强度及分布较为一致;土壤湿度是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的的重要因子,然而,由于土壤水分资源短缺和较深层的地下水位,因而对降水和蒸发的反
我们利用GISS GCM 3模式模拟的气象场驱动大气化学传输模式GEOS-Chem,模拟研究了在IPCC SRES A1B情景下,气候变化和人为排放变化对2000-2050年中国臭氧跨界输送变化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 (1)当前每年从中国东部输送到西太平洋的臭氧总量达1887 Tg.当只有气候变化、只有人为排放变化,以及两者共同作用的情况下,2000-2050年间中国东部向西太平洋输送的年臭氧通量
为了更方便地利用各类来源数据生成模式可用的排放源清单数据,研发了排放源清单处理系统EMIPS(Emission Inventory Processing System),能够处理用于排放源编制的基础数据(活动水平、排放因子等)以及已经格点化的排放源数据,生成各类模式可用的排放源清单数据.EMIPS系统建立了排放源相关统计数据数据库(MySQL),包括各类排放源的活动水平、排放因子等数据.具备数据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