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中国南方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PZA)耐药的分子特征,同时探究吡嗪酰胺(PZA)耐药性对菌阳肺结核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
(1)采用MGIT960系统检测2010年9月至2012年11月广州市胸科医院分离的161株结核分枝杆菌的PZA的耐药性.同时对上述菌株的pncA和rpsA基因进行测序,分析PZA耐药株与敏感株的突变特征.
(2)对161例菌阳结核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组,对PZA敏感,强化期使用PZA治疗的非MDR-TB患者(ZS-非MDR-TB)为对照组;对PZA耐药,强化期使用PZA治疗的非MDR-TB患者(ZR-非MDR-TB)为临床Ⅰ组;对PZA敏感,强化期使用PZA治疗的MDR-TB患者(ZS-MDR-TB)为临床Ⅱ组;对PZA耐药,强化期使用PZA治疗的MDR-TB(ZR-MDR-TB)为临床Ⅲ组,在强化期结束后,对痰菌转阴和病灶吸收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1)161例病肺结核的临床分离株中,有PZA耐药52株,耐药率32.3% (52/161),敏感109株,57例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中,PZA耐药39株,耐药率68.4% (39/57),104例非耐多药肺结核患者,PZA耐药13株,耐药率12.5%(13/104).
(2)52株PZA耐药株中,44株pncA基因发生突变,突变率84.6%(44/52),109株PZA敏感株pncA基因没有发生突变;3株PZA耐药株rpsA基因发生突变,1株敏感株发生rpsA突变.
(3)临床Ⅰ组、Ⅱ组、Ⅲ组和对照组强化期结束后,痰菌阴转率分别为46.15%、61.11%、 33.33%和82.42%,临床Ⅰ组、Ⅱ组、Ⅲ组和对照组比较、临床Ⅱ组、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临床组Ⅰ组与Ⅲ组比较,P> 0.05.
(4)临床Ⅰ组、Ⅱ组、Ⅲ组和对照组强化期结束后与0月胸片/CT比对,病灶吸收好转率分别是46.15%、61.10%、 35.90%和84.62%,临床Ⅰ组、Ⅱ组、Ⅲ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临床Ⅱ组与Ⅲ组,临床Ⅰ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
结论:
(1)pncA基因突变是结核分枝杆菌PZA耐药的主要机制,突变特征是高度多样性;
(2)PZA在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中耐药率较高,基于其疗效较对PZA敏感的耐多药结核病差,同时鉴于PZA可能导致肝毒性,应避免在PZA耐药的结核病患者中继续使用P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