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索大学生运动员在自我参照范式下心理旋转能力的特点。被试选取了大学生运动员15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15名。采用2(运动水平:体育组、非体育)×2(材料形式参照物:2D手部材料、3D手部材料)×2(呈现方式:正像、镜像)×6(旋转角度:0°、60°、120°、180°、240°、300°)实验设计。对行为学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利用了Brain Product设备采集事件相关电位数据。研究结果:反应时:运动水平主效应显著;运动水平和材料形式的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效应分析非体育大学生的心理旋转反应时存在显著的参照物差异,2D刺激参照物的反应时显著低于3D;不同运动水平大学生在3D参照物刺激下心理旋转反应时存在显著的差异,体育组大学生心理旋转的反应时好于非体育组;旋转角度的主效应显著。运动水平和旋转角度的交互作用显著。旋转角度在120°和240°时存在显著的差异。材料形式和旋转角度的交互作用显著。运动水平、材料形式和旋转角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即不同参照物、不同运动水平在不同旋转角度下大学生的心理旋转能力不同。正确率:材料形式参照物主效应显著;旋转角度的主效应显著。ERP数据:材料形式参照物、运动水平主效应显著、旋转角度的主效应均显著;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被试的加工深度增加,心理负荷量加大,投入了更多的脑资源。潜伏期延长,各旋转角度问有明显的差异。随着角度的增加,P300波幅向负向漂移。研究结论:大学生心理旋转能力存在运动员专家优势效应,运动员其对旋转判断的反应时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P300的波幅大于普通大学生,运动员的心理旋转能力高于普通大学生。不同材料形式的参照物对心理旋转具有一定的影响,3D参照物下运动员的心理旋转能力更具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