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家政府工作的重心,是关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相当多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了"失地农民",其社会地位相对尴尬、自身条件处于不利地位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良好解决。近年来,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失地农民生活保障补偿措施正处于加快完善的状态,尤其是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与直接的失地拆迁补偿。浙江省作为经济强省,城市化水平已接近70%,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而对于浙江省内不同地区,失地农民的补偿制度并不相同,或偏向单次发放补偿金或更为支持申购养老保险,本项目以补偿侧重不同的绍兴市和湖州市为例,针对失地农民补偿现状和补偿满意度进行了多阶段抽样问卷调查和田野调查,探究制度差异下浙江省失地农民的补偿现状和满意度。首先,依据两市情况和相关文献设计失地农民的问卷与量表,采用描述性统计对湖州和绍兴两市失地农民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深入了解失地农民生活,采用因子分析、多元回归模型对失地农民各方面满意度的影响。进一步,将田野调查的原始记录运用数据挖掘方法获取关键信息,通过LDA情感分析模型、词云图与主题时序分布图等方式比对两市失地农民政策评价的感情色彩,深入分析浙江省两市在不同补偿制度下得到的不同实施效果。本项目的研究结论表明:1、湖州市以安置房为主的补偿方式下,老年人满意度高于年轻人,部分安置房建设过慢导致失地农民负面情绪增多;绍兴市以现金补偿为主,年轻人满意度更高,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与补偿金水平紧密相关;2、湖州市聚集村民大力宣传政策的组织形式比绍兴市入户宣传的形式效果更显著,但政府对失地农民的沟通效果与公平原则仍未完全到位;3、两市政府都积极开展就业帮扶,但实行效果不佳,仍有部分农民失地即失业;4、近年来,通过政策完善和政府宣传,失地农民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了解度和满意度不断提高;5、部分大龄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仍存在阻碍,需要社会更多关注。对此,本项目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土地补偿金水平,补偿方式尽快转向自主选择;2、提高政府服务群众的功能,强调政策公平性;3、创新和完善就业培训服务,拓宽就业渠道;4、加速失地农民保险向城镇居民保险转变的进程,完善支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