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罗恩病(CD)是一种不明病因的慢性非特异性胃肠道肉芽肿性炎症。与溃疡性结肠炎(UC)合称为炎症性肠病(IBD),于1932年美国Crohn医生首先报告并命名。曾被称为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2000年全国IBD学术研讨会上正式确定其译名为CD。该病在全球分布不均,以北欧及北美常见,中南欧、澳洲及中东次之,亚非各国少见。国内近10年来文献报告的患病人数逐渐增多,预计今后的患病率还将不断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CD治疗的药物选择主要依据病情轻重,一般轻度患者仅单用氨基水杨酸类或氨基水杨酸联合糖皮质激素即可缓解,不需应用免疫抑制剂;而重度患者病情复杂,多需联合采用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并结合营养支持,必要时针对并发症行手术治疗。此外,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降阶梯治疗(Top-Down)"的策略,即对于初治及活动性患者首先采用氨基水杨酸类、免疫抑制剂和生物治疗(如英夫利昔单抗)的联合治疗,以期尽快缓解病情,然后逐渐减少药物用量过渡到维持治疗阶段,目前的资料显示,这一策略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