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平(fairness)是指与他人或过去相比,个体投入与产出间的均衡,它是个体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判断的准则。而不公平厌恶(inequity aversion)是指厌恶不公平的结果,包括优势不公平厌恶和劣势不公平厌恶两个方面,即某人所得资源或金钱多于或少于他人时产生的消极反应。研究范式为公平感研究的典型范式—最后通牒博弈(UG),以此验证或否定传统的理性人假设。具体操作:分配者提出资源分配的方案,接受者有权接受或拒绝它。如果接受,则按该方案分配;如果拒绝,则二人一无所获。研究主要由以下两个实验组成:实验一以84名8-12岁儿童为被试,研究其作为分配者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的公平行为,从而探究不同年龄儿童的分配动机是否存在差异;实验二以133名7-11岁儿童为被试,分别设置了优势不公平、公平和劣势不公平三种分配类型,以研究儿童作为接受者对三种分配方案的拒绝情况,从而探究其不公平厌恶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不同年龄儿童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的提议额没有显著差异,均提出了公平的分配;(2)7-11岁儿童对公平分配方案的接受率显著高于其他方案的接受率;(3)在优势不公平方案中,不同年龄儿童的接受率不存在显著差异;(4)各年龄段接受者在劣势不公平方案上的表现有所不同,在"你1他9"方案上,9、11岁儿童的接受率显著低于7、8、10岁儿童的接受率;在"你2他8"方案上,11岁儿童的接受率显著低于7、10岁儿童的接受率;在"你3他7"方案上,9岁儿童的接受率显著低于8、10岁儿童的接受率;在"你4他6"方案上,9岁儿童的接受率显著低于10岁儿童的接受率。结果说明,8-12岁儿童遵循公平的分配动机;7-11岁儿童偏好公平的分配方案,对优势不公平和劣势不公平方案都表现出较高的、稳定的拒绝率,形成了不公平厌恶;9岁儿童与其他年龄儿童对不同分配方案的接受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9岁可能是一个转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