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及相关政策的提出,近郊乡村旅游的热度持续上升.乡村旅游规划涉及多个主体,包括规划师等专家智库、以市民为主的游客、村民及各种形式的自组织群体、外来投资企业和开发商、地方政府和村委会等.如何在规划过程中满足各方主体的需求,让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是当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以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为例,建立一种多元主体需求导向下的城市近郊乡村旅游产业的规划路径,将规划流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及相关政策的提出,近郊乡村旅游的热度持续上升.乡村旅游规划涉及多个主体,包括规划师等专家智库、以市民为主的游客、村民及各种形式的自组织群体、外来投资企业和开发商、地方政府和村委会等.如何在规划过程中满足各方主体的需求,让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是当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以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为例,建立一种多元主体需求导向下的城市近郊乡村旅游产业的规划路径,将规划流程分为调研分析阶段、规划编制阶段、规划实施阶段和服务运营阶段四个阶段,分析各个阶段存在的利益主体并协调其各自的诉求,以满足多方需求为导向完成各阶段旅游规划的内容,保障未来乡村旅游乃至乡村整体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其他文献
对居民生活设施配置进行评估,对于优化生活设施布局,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步行指数的计算方法,选取更符合实际出行情况的居民楼作为出行点进行步行指数的计算,使用高德地图POI设施点数据,对南京玄武区进行步行指数的评价,运用步行指数的高低对生活设施的配置进行评估,通过对更小尺度的居住小区的配置情况进行分析,对各类生活设施的布局提出优化建议.研究发现南京玄武区生活设施配置不均衡,步行指数呈现西
小街区密路网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城市发展方向,然而由于道路的缩窄有其下限,路网的加密会难以避免地导致城市建设用地中道路占比的提高,而过高的道路面积占比又与紧凑城市的目标相违背.同时,在目前很多城市路网骨架已完成的情况下,小街区密路网的实施高度依赖城市更新等模式以及相应的市场主体,过高的道路面积占比带来的开发经济性问题也反过来制约了密路网的实施.因此在路网密度和道路面积占比两个指标之间如何平衡成
分析机场地区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和互动机制,从城市、产业、交通及生态四个空间维度构建机场地区的空间结构系统模型,进而建立机场地区空间结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DEA的排他型广义交叉效率评价模型和MATLAB软件构建定量评价方法.最后以首都机场地区为实例,对其空间结构绩效进行评价,并简要提出其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行政村作为结构和功能较为完整的乡村基层管理单元,是衔接基层政府与村民,实现政策上传下达、村民自治的最有效载体,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乡村振兴战略也成为今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激活乡村发展新动力的重要举措.位于南京都市圈的句容市,其乡村地区发展相较苏南其他地区较为落后,乡村发展缺乏动力,如
本文基于近年来的国内外实证研究,梳理了城市公园对居民体力活动的影响要素.研究认为,城市公园通过空间层面(可达性)和场所层面(景观特征、公园设施、公园质量等)两方面要素,将对居民从事体力活动产生显著影响.文末就国内外文献的差异提出国内研究的不足及建议,为城市公园规划和健康城市规划提供重要研究支撑.
当前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城市与其周围地区之间的联系也愈加复杂多变,而城市之间的联系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本文试图以腾讯位置大数据为支撑,分析湖北省内城市的空间联系特征,揭示其发育的程度、阶段和趋势,来为城市区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本研究主要基于腾讯位置迁徙提供的城市间联系热度数据,从城市间联系的强度、节点城市的中心性以及城市的吸引力强度三个方面对湖北省内各城市的联系进行对比分析,从"点、线
城市设计的定义与其在城市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一直难以明确.现阶段,宏观层面城市设计工作从传统的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研究向建立城市发展价值观体系,构建未来发展共识转变.由于其非法定性所赋予的弹性,宏观层面的城市设计承担了更多包括空间政策与公共政策在内的职能.本文以《唐山南湖、东湖及周边区域概念性城市设计》为例,尝试探讨未来宏观层面城市设计可能承担的角色与能够发挥的效能.
城市土地"招拍挂"的出让方式对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中国城市土地出让的时空格局对研究城市土地市场管理、房地产业发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从全国的、区域的尺度上对土地出让时空变化情况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以中国331个城市为基础,运用对比分析及空间插值法,从时间维度分析总结了2001-2018年中国城市土地出让格局变化特征,并选择京津
近年来,随着生态城市概念的不断扩展,与生态城市建设相关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也成为关注的重点,而现有的集中式基础设施分布存在很大弊端,无法满足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基础设施的分布密度与城市公共景观空间的密度大致相同,并且在功能上也具备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将基础设施与景观空间整合是一种高效且生态的整合方式.本文对生态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景观空间进行了界定,并重点研究了他们之间的整合策略.
知识菁英在西方及亚太发达城市的历史地区更新与保护中曾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然而在中国大陆地区城市开发的主旋律先后步入"存量规划"的背景下,学界针对这一特定群体在台湾历史地区更新中的角色和作用展开的深入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通过对台北宝藏岩眷村城市更新过程进行梳理并对知识菁英的角色和贡献展开研究,文章主要采用现场踏勘文本话语分析与文献查询等方法.研究发现宝藏岩案例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批判专家"利用自身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