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根椐中国的第六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十百分点.“未富先老”已是中国城市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城市化道路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城市设计是从三维的角度对城市的空间进行的设计,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设计.本文通过分析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并结合中国自身的特点,分别从绿地系统、街巷空间和社区单元
【机 构】
: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 230041
【出 处】
:
2017(第十二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椐中国的第六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十百分点.“未富先老”已是中国城市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城市化道路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城市设计是从三维的角度对城市的空间进行的设计,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设计.本文通过分析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并结合中国自身的特点,分别从绿地系统、街巷空间和社区单元设计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力图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寻求缓解老龄化问题的方法,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全、便利、舒适的养老环境.
其他文献
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随着“一带一路”、东北新一轮振兴、长吉图开发开放、沿边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东北地区迎来了新的机遇.而且近年外商在华投资也出现了由南向北转移的趋势,所以开展东三省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吸引对策的研究,对提高东北地区吸引外资水平,引导FDI均衡发展,加快东北地区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几十年城市扩张式发展中,不少历史街区面临历史遗产破坏、历史氛围缺失的问题,当前面对城市“双修”的新要求,如何使该类历史街区走出围境,成为城市的一张新名片,再次“活化”,实现城市修补,是众多历史街区普遍面临的挑战.本文针对载体缺失型历史街区的特殊性,提出将传统保护手法与“遗产活化+创意修复”结合的保护方式,重塑街区品质、实现文化外延,并以济宁铁塔寺及太白楼、竹竿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进行实践,以期对
结合给排水系统规划工作的实际需要,从规划中道路竖向、给水、排水专业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现有软件平台的技术优势.提山一套完整的道路竖向、给水、排水软件应用思路.研究了GIS平台地形分析、汇水分析、淹没分析等功能在竖向规划、给排水设计、水系规划工作中巧妙应用;介绍了MIKE软件在排水防涝规划中排水能力评估、内涝风险评估的应用实践,为排水防涝规划提供技术支撑;分析了开源的SWMM模型在排水管网校核、LID
资金问题一直是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北京旧城历史街区由于其特殊性改造难度大,需要解决的问题多,更需要综合考虑资金配置的效益.本文以实地踏勘与调查为基础,归纳并分析现阶段北京旧城历史街区改造项目中主要的资金利用方式,通过效益评估、对比研究等手段,提出保护资金的优先使用方向在于精准化使用,包括精准化改善和精准化管理两个方面.实施上引导和激励市场和居民参与更新,减少在大规模人口腾退、街道风貌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重点.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发展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在对中国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工业园存在人为共生网络的脆弱性,中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存在一定泛化趋势等问题.提出围绕核心企业和重点高污产业,构建简单而相对稳定的共生关系;关注废料运输方式,通过管网系统构建较稳定的循环关系;搭建虚拟平台,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出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了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力跟不上.创意农业,通过改变传统农业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现实途径,也是构建“一村一品”的有效连径.将一个一个的传统农村进行“创意”开发,打造出一个一个的“创意农村
公共开放空间特色是山地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因势利导,合理优化山水格局,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实现山地公共开放空间特色塑造,是个永恒的课题.本文以巴中市南江县山地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现状情况、特色影响因素及现状问题分析入手,以“尊重生态本底、完善空间格局、提升城市文化”为核心思路,并针对南江县山水特色城市发展目标提出三大特色塑造策略,突出南江县生态、旅游、文化、宜居的城市特色,以提升城市的品位.
粗放型高能耗的城市发展模式作用下,闽东南沿海地区城市气候问题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的负面影响日益增加.通过对该地区主要城市气候特征、城市建设演化的梳理,尝试明晰该区域主要城市气候问题,并对其影响因素予以分析与评估.基于“全季友好”理念,在宏观层面如城市形态、用地布局、道路系统,中观层面如居住区、公共空间,微观层面如建筑物、园林小品等分别提出城市气候环境优化导向下的地域性城市设计对策.
气候变化适应作为一项全球性的课题受到广泛的关注,近年来采用恰当的设计手段适应气候变化给城市带来的各项冲击,成为城市规划领域,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国际趋势.文章论述了气候变化适应的背景、基本原则、基本概念,并以成都空港新城的水系统规划设计为案例,从生态安全格局、海绵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大中小多尺度“净零”分质供排水、污水处理工艺创新等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具有气候变化适应的城市水系统规划策略.
文化是人类与其所居住的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山地城镇作为“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其自身形态演化具有多向性、复杂性.文章选取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北街饮水村片区作为研究样本,以地块划分为研究单元,以1992、2002、2014年三个时间节点的城市地图为基础,结合谷歌地图和实地踏勘,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图形对比的方式,从用地功能、图底关系、街巷体系、建筑密度、建筑布局方式、建筑与空间的尺度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