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是儿童青少年期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表现为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破坏、欺骗和严重违纪为特征的行为模式(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0)。品行障碍不仅会影响儿童青少年本身的学习和社会功能,而且还影响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更重要的是成年后易发展为反社会人格障碍。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EF)又称额叶功能,是指个体在实现特定目标或者完成复杂任务时,以灵活、优化的方式控制多种认知过程协同操作的认知神经机制(Miller&Cohen,2001)。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ER)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调节方式或调节策略,调节自己或他人的情绪,使情绪在主观体验、外在表现、生理唤醒三个层面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Gross,1999)。关于攻击行为的执行功能假说认为,当执行功能受到损伤后,会导致整个认知控制对行为监控的缺陷,导致个体没有能力去注意评估情境中的线索,无法采择其他观点,无法考虑行为后果;这就会减少个体在行为上的抑制能力,产生的敌对认知与消极情感状态极易引发显著的攻击行为。早期的临床研究表明,很多额叶损伤的儿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执行功能控制障碍,如行为抑制不能、情绪暴躁、易怒以及注意系统障碍等。以往关于品行障碍儿童执行功能是否存在损伤的研究未达成一致结论,而针对品行障碍儿童情绪调节特点的研究多采用问卷的单一方式,对于执行功能与情绪调节关系的研究也有待丰富。基于此本研究拟采用执行功能研究范式(GO/no-go任务,威斯康辛卡片分类任务,n-back任务)与情绪调节范式(失望礼物范式)对上海市某小学30名品行障碍儿童与30名正常发展的儿童(年龄与智商进行了匹配)进行实验,探讨了品行障碍儿童执行功能各个子系统及情绪调节的特点,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品行障碍儿童较正常组儿童在抑制、转换、刷新三个执行功能的子成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品行障碍儿童较正常组儿童在消极情绪调节中差异显著,在积极情绪调节中差异不显著;在执行功能与情绪调节的关系方面,正常组儿童与品行障碍组儿童中表现出不同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