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常年寒冷的环境下,南极鱼类逐步适应并形成了一系列抗寒抗冻的机制。为了研究南极鱼的抗寒抗冻机制,我们将斑马鱼胚胎成纤维样细胞(ZF4细胞)于28℃野生型(对照组)或18℃培养驯化。两种细胞传代15代以上后放入10℃进行处理,我们发现18℃驯化后经过驯化的细胞凋亡程度明显降低。核型分析结果显示18℃驯化后的细胞更趋向于成为四倍体,细胞经PI染色也证实驯化后细胞内的DNA含量较未驯化的高。这表明在持续
【机 构】
: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省部共建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常年寒冷的环境下,南极鱼类逐步适应并形成了一系列抗寒抗冻的机制。为了研究南极鱼的抗寒抗冻机制,我们将斑马鱼胚胎成纤维样细胞(ZF4细胞)于28℃野生型(对照组)或18℃培养驯化。两种细胞传代15代以上后放入10℃进行处理,我们发现18℃驯化后经过驯化的细胞凋亡程度明显降低。核型分析结果显示18℃驯化后的细胞更趋向于成为四倍体,细胞经PI染色也证实驯化后细胞内的DNA含量较未驯化的高。这表明在持续性冷刺激下细胞内的基因组可能会出现扩增。此外,驯化后细胞内线功能性线粒体的含量较未驯化细胞显著上调。为了探究这一现象所涉及的通路,我们又将正常培养的细胞分别在18℃、13℃、10℃短期处理7天并检测线粒体含量。结果 显示:28℃野生型ZF4细胞在不同温度处理7d时,功能性线粒体的含量显著提升,但是不同温度处理的细胞线粒体数量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由此而知,鱼类为了适应寒冷环境需要更多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以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而其中涉及的具体通路及调控与进化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其他文献
为比较杂交F1(草鱼♀×赤眼鳟♂)与草鱼、赤眼鳟的消化酶活性,选取1龄健康草鱼(58.57±4.23g)、杂交F1(24±1.56g)及赤眼鳟(16.40±1.23g)各10尾,测定了3种鱼前肠、中肠和后肠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结果 表明:杂交F1与草鱼和赤眼鳟相比,蛋白酶活性:前肠显著高于草鱼(P<0.05),但显著低于赤眼鳟(P<0.05);中肠显著低于赤眼鳟(P<0.05),而与草鱼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HE染色的方法,研究了养殖镜鲤(Cyprinus carpio var.specularis)感染吉陶单极虫(Thelohanellus kitauei)后的组织病理特征.结果 表明,感染吉陶单极虫后,镜鲤体表能形成大小不一的卵形白色包囊,其包囊有3层结构:外层的结缔组织,囊膜以及各个发育阶段的孢子或营养体,主要表现为肠道上皮组织炎性细胞增多;包囊形成处皮肤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下
根据2013年8月于舟山市沈家门东河菜场采集剑尖枪乌贼样本48尾,杜氏枪乌贼样本48尾,分析了角质颚长度种间差异,角质颚长度雌雄个体间差异性以及角质颚长度特征,并与剑尖枪乌贼、杜氏枪乌贼胴长和体重建立了关系.结果 显示,剑尖枪乌贼与杜氏枪乌贼角质颚各部长度种间差异显著(P<0.01);剑尖枪乌贼角质颚长度雌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杜氏枪乌贼雌雄间差异不显著(P>0.05);它们的角质
近年来DNA条形码技术成为生物学分类和鉴定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珠江水系鱼类标本的收集,获取了基于COI基因的DNA条形码序列。经过分类整理,形成珠江水系鱼类DNA条形码鉴定体系。研究中采集了150多种珠江水系鱼类标本,得到1000多条DNA条形码序列。将序列测定结果与NCBI数据库进行比对,确认无误后根据比对结果验证鉴定结果是否准确,最终确定物种名称,做好分类并构建珠江水系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库
为研究大鲵蛙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ranavirus,CGSRV)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以CGSRV感染EPC细胞,分别于感染后0、3、6、9、12、15h收集细胞,倒置显微镜和投射电镜观察感染EPC细胞形态学变化,AnnexinV-FITC/PI双染与JC-1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与线粒体膜电位(△ψm)崩解率.结果 发现,EPC细胞在感染6h后出现细胞收缩
对广西主要养殖区野外逃逸罗非鱼种群进行生长性状调查和统计,了解野外逃逸罗非鱼在不同生长环境中,对其生长性状的影响.在各地区采集的样本鱼中,筛选出体质量相似,鱼龄在一龄左右的雄性罗非鱼各十尾.测量记录其各个性状数据,运用SPSS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主成分分析中,前三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是64.78%、12.05%、7.12%,即累积贡献率为83.95%,能够很好的概括不同地区生长特征.聚类
p53是一种重要的肿瘤抑制因子,具有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死亡,诱导细胞凋亡,参与细胞代谢和抗病毒等功能.本研究采用RACE技术获得了鳜p53的一种新剪接异构体(Sc-p53a)的cDNA全长,编码254个AA.相比鳜p53的cDNA全长少了5个外显子,并保留了第六个内含子.荧光定量PCR检测健康鳜的Sc-p53a在各个组织中呈组成型表达,主要表达于鳃、血细胞和后肾中.经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
对采自同一水域的野生和船体网箱养殖(船养)瓦氏黄颡鱼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野生瓦氏黄颡鱼粗蛋白、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分别是船养的1.16、1.69和0.90倍.在检测到的17种氨基酸中,野生个体除酪氨酸和组氨酸含量低于船养外,其余均高于船养.野生瓦氏黄颡鱼总氨基酸、总必需氨基酸、总鲜味氨基酸分别是船养的1.18、1.51和1.13倍.野生瓦氏黄颡鱼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符合世界粮农组织/
为了获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调控机制,以便在繁育中更好应用,本实验利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GnRH在斑节对虾卵巢发育五个时期(Ⅱ至Ⅵ期)中在神经系统及卵巢中的免疫定位和分布,以及在肝胰腺及卵巢中GnRH信号通路相关的调控因素c-Jun及卵黄蛋白原的表达规律。结果 显示斑节对虾神经系统及卵巢中存在GnRH-Ⅰ类似物,主要分布于脑、胸神经节、腹神经节的中型神经神经元细胞以及大型神经元细胞,同时
为探讨鲤亚科鱼类目前存在的亲缘地理关系问题,本实验以华南鲤、尖鳍鲤、三角鲤和须鲫四种鲤为研究对象,线粒体CO I为分子标记,在每个基因片段独立分析的基础上分析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和进化地位.研究表明,三个华南鲤种群之间有较近的遗传关系,遗传差距最大为0.002.须鲫、尖鳍鲤和三角鲤三者的遗传多样性都处于很低的水平,这和这3个物种本身的分布范围较小、生存能力较低有关系.尖鳍鲤和华南鲤的遗传距离均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