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O介入治疗现状和进展-美国CTO峰会简介和感想

来源 :首届全国心血管病防治新进展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19871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2月我接受美国心血管研究基金会(CRF)的邀请,作为2007年第四届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CTO)国际峰会唯一来自中国的主席团成员参加了纽约召开的会议。本文介绍了CTO病变的病理生理和基础研究,阐述了美国与日本CTO介入治疗的发展及现状,浅谈了由评价OAT研究引发的对CTO介入治疗适应证的再评价,分析了技术及器械层面新的信息。
其他文献
耐多药结核病是指对2种或2种以上抗结核药物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结核病,它是人类消灭结核病目标的一大障碍.INH、RFP、SM作为一线抗痨药,其耐药性的出现,对感染耐药性结核的患者的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常规的痰培养法因需时长无法达到快速检测的目的.因此,建立准确快速的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为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争取有效化疗时间具有积极作用.目前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分子机制已基本阐明,经证实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烟曲霉是一种腐生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烟曲霉袍子较小,直径为2~3 μm,可以在空气中漂浮,并且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正常人群的免疫力可以快速有效的清除吸入的烟曲霉孢子,因此一直以来烟曲霉的致病性没有得到重视.侵袭性曲霉病(IA)主要发生在免疫抑制人群;研究显示IA的发病率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为5~25﹪,在异体骨髓移植患者中为5~10﹪,在血液病接受化疗或自体骨髓移植患者中为0.5~5﹪.IA患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属较难培养的苛氧菌范畴,临床分离率低,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甚少.为了解当前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本文总结了1999年~2003年五年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临床各科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检测情况,旨在为临床提供该菌感染的分布特点及治疗的抗生素选择依据。
淋病奈瑟菌(淋菌)临床分离株的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耐药率逐年上升,仅大观霉素的耐药率仍在较低水平.多年来,我国淋菌临床分离株耐药的遗传学背景研究侧重于细菌的质粒谱分析,而耐药相关基因的直接研究较少甚至缺如.为深入了解淋菌临床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和指导临床用药,本文对分离自常州地区的42株淋菌进行了与青霉素耐药相关的β内酰胺酶TEM基因、青霉素结合蛋白2编码序列penA基因、与四环素耐药相关的核糖
近年来,由于超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特别是三代头孢菌素的临床广泛应用,致使对多种抗生素天然耐药的肠球菌已成为临床上的常见菌,由其引起的感染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感染的难治性已引起临床医生的普遍关注.因此,为了有效地控制其感染,有必要对肠球菌进行长期动态的临床调查,本文调查了我院近5年来临床分离到的肠球菌的耐药谱,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卡他莫拉菌在过去通常被认为是上呼吸道的正常寄居菌,一般不致病.直到近二三十年,才被考虑为可能导致呼吸道感染的条件致病菌.据国外报道儿童上呼吸道卡他莫拉菌的携带率从2.6﹪-75﹪,该菌β内酰胺酶阳性率高达90﹪以上,因此抗生素耐药情况日趋严重.目前我国尚缺乏关于儿童卡他莫拉菌携带及耐药监测数据,为此,本文针对北京地区儿童上呼吸道卡他莫拉菌的携带情况及其耐药性进行初步分析。
在快速生长的非结核分枝杆菌中,对人致病的常见为脓肿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abscessus).该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城市的废水及水源等自然环境中.常引起皮肤和软组织的感染,多见于手术后的伤口,注射时污染引起的局部感染、淋巴管炎和脓肿.1969年Inman等首次报道了12例因注射污染该菌的组织胺而引起的注射后脓肿.以后,该菌污染医院环境引起的散发感染甚至暴发流行的报道增多[3~6],并
淋病是我国目前性传播疾病(STD)中发病率最高的病种,近年其耐药菌株逐渐增多.为了解广东省湛江地区淋病流行株的耐药现状,我们用K-B法测定了淋球菌对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并应用碱裂解法检测了相应菌株的质粒,根据质粒的接合及消除试验对耐药基因的定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近年来葡萄球菌感染率和耐药率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感染,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课题.替考拉宁是另一种糖肽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尤其是MRSA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本研究对临床常用的8种抗菌药物作337株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SA)作体外抗菌活性测定。
生物细胞中进行着各种复杂的代谢过程,除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外,还包括信息代谢过程,它主要传递着环境变化的信息,调节和控制着物质与能量代谢以及生理反应与生长发育,故称之为细胞信号系统.铜绿假单胞菌为一种机会感染性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各种严重感染与其毒力因子的释放密切相关.它分泌的多种胞外毒力因子被一个复杂的与细胞间信号传递系统有关的调节回路所控制,该细胞间信号传递系统使细菌以一种协同的、依赖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