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来年,随着观众参观博物馆频率的提高,以及博物馆自身曝光率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观众进入博物馆观展.但是,博物馆原有的基础设施和一定展馆面积无法满足与容纳爆发式增长的观众,观展者的用户体验得不到有效保证.依托物联网通过iBeacon、NFC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观展者的体验.通过VR技术能够让观展者身临其境,使得博物馆陈列技术又一次得到进步提升。观展者处于整个三者关系的核心位置,使得观展者不仅能够印
【机 构】
:
南京博物院 江苏南京 21001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年,随着观众参观博物馆频率的提高,以及博物馆自身曝光率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观众进入博物馆观展.但是,博物馆原有的基础设施和一定展馆面积无法满足与容纳爆发式增长的观众,观展者的用户体验得不到有效保证.依托物联网通过iBeacon、NFC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观展者的体验.通过VR技术能够让观展者身临其境,使得博物馆陈列技术又一次得到进步提升。观展者处于整个三者关系的核心位置,使得观展者不仅能够印象深刻地了解智能博物馆,同时也能够让博物馆第一时间准确地知道观展者需要什么样的展览,从而改变了观展者原有的用户体验,从最初的被动式转变成主动式;以此提升观展者的兴趣,拓展观展者眼界,深化观展者知识结构,观展者的用户体验得到切切实实的提升,使得观展者再一次愿意踏人博物馆的大门,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而这一切都是用来更好地服务每个观展者,最终的目标是提升每个观展者的用户体验,使得每个观展者都愿意踏进博物馆的大门,来一次奇妙的博物馆之旅。
其他文献
如果可以抛去政治、经济、军事等这些传统角度,通过多元化视野再去研究长城文化,则会得到更多的文化内涵。所谓多元视野,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视域的下移和扩散,使得研究的角度更加社会生活化,也更加丰富。晋北是长城分布较多的地区,在这里,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晋北长城文化。本文将从衣着穿戴、饮食生产、贸易交往、民俗方言、民风精神、居住生活等多元化视野来探究晋北长城文化,从而更加
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它是中原王朝的边防线,也是农、牧经济的自然分界线,还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聚线.长城修筑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九世纪的西周,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击,周王朝修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互相防御,于边境各自筑起长城,其中最早修筑的是公元前七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国、韩国也相继修建起来.秦朝之后直到明朝为止,在这1600年间,多
边塞诗是我国诗歌宝库中的明珠,相关研究成果十分丰厚。雁门关,作为中国的边塞重地,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流的枢纽,呈现出浓郁的边塞文化特质。历代诗人对雁门关充满着特殊的感情,为后人留下许多动人诗篇。历代文人墨客赞咏雁门诗作达千余首。仅一部《全唐诗》中就有50余名诗人留下了咏雁门的诗篇。以往雁门诗的研究一般侧重于文学角度,并以诗歌作者为中心展开讨论。在反复阅读雁门诗的过程中,发现对雁门诗的研究可以
明代的长城分外长城和内长城.外长城东部起自居庸关,经今河北张家口市然后进入山西的天镇,经阳高、大同、左云、右玉、平鲁、偏关、直达黄河东岸.内长城东部同样起始于北京的居庸关,然后向西经今河北保定地区的易县、涞源、阜平进入山西灵丘,再沿浑源、应县、繁峙、神池境内的山脉直至偏关老营堡,与外长城相连接.明初在大同设立重镇,屯重兵、筑城堡,建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清朝也一直不断增修,用来防御蒙古族的袭击,
当仔细耙梳明代文献,尤其是厘定明代官修晋地长城边防相关传世文献时不难发现,其典籍种类、数量繁多,不仅时空变化性十分明显,而且处处彰显着“经世致用”的著述理念。研究它对解读明朝社会文化的总特征以及摆脱明官修典籍“重量不重质”的桎梏具有相当的学术意义。
张伯驹(1898-1982),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他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张伯驹先生非常酷爱京剧,在京剧方面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1957年,他亲自执导排演了京剧《宁武关》.尽管张伯驹排演的《宁武关》受到当时社会的非议,但其热爱祖国、弘扬国
居庸关是长城沿线上的重要关隘,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誉,在防卫北方游牧部族侵扰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今,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负载着极为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对记载其历史的《重修居庸关志》进行点校,兼具历史与现实双重意义.地方志作为记述一个地区社会历史与现状的独特书籍类型,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宝库之一.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传统地方志进行开发利用,使之重放光彩
今天的太原城是一座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从春秋战国之际赵简子命董于修筑晋阳城,太原就一直是中原王朝防止游牧民族南下扰掠、屏障北部边防的军事重镇.太原在盛唐时期规模最大,北宋水攻火烧晋阳城,移治唐明镇后,形制规模大缩.直到明代,朱元璋之子晋王朱棡分封太原,其岳父永平侯谢成为其修建晋王府,并且北拓南移东扩,对太原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修缮,太原城因之进入第二次辉煌发展时期.
山西自古人多地少,干旱灾害频发;而内蒙古地区南部人少地多,降雨量丰富.在某些社会因素的催化下,许多人踏上了走西口的道路.迁移过程的前期主要是春去秋回的“雁行客”,在同乡成功人士的刺激以及中国传统的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家族式迁移,给迁入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他们在迁入地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汉族居住区和汉蒙混合居住区,促使这些地方的游牧文明逐渐向农业文明转化.在行政管理
历史文献中提及的代国有很多,主要有先秦时期的古代国,西汉时期的代国,东汉时期的代国,十六国时期的代国,北魏时期的代国,北周时期的代国等.为了与西汉以后的代国相区别,古文献中将先秦时期的代国称为古代国或者故代国.笔者拟结合正史、地方志、地理志、专著等文献资料对历代代国的历史变迁进行简单梳理,重点就古代国的历史地理和族属来源进行分析,以求教于方家.古代国的范围西至山西大同一带,东至河北承德地区,北至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