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西明长城的文化意义

来源 :中国长城学会,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3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的长城分外长城和内长城.外长城东部起自居庸关,经今河北张家口市然后进入山西的天镇,经阳高、大同、左云、右玉、平鲁、偏关、直达黄河东岸.内长城东部同样起始于北京的居庸关,然后向西经今河北保定地区的易县、涞源、阜平进入山西灵丘,再沿浑源、应县、繁峙、神池境内的山脉直至偏关老营堡,与外长城相连接.明初在大同设立重镇,屯重兵、筑城堡,建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清朝也一直不断增修,用来防御蒙古族的袭击,维护边境的稳定.乾隆《宁武府志》中提到,天顺六年蒙古部入居套内,其后边患频亟,偏头、宁武之间时时突扰,以及于岢岚、五寨,当事者乃益议置兵设险以自固.
其他文献
作为中华第一关雁门关防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广武,是我国边塞文化资源的典型代表.在历史变迁中,这里是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既攻伐冲突又交往融合的重要区域,历来是战略要地和著名的古战场,崇山、鸿沟及冲积平原上留下了长城、烽燧、隘口、古城、庙宇、兵寨、汉墓等一系列军事文化遗迹.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汉墓、旧广武均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而且区位优良、交通便捷,是一个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边塞文化特色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必然要有文化品牌,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用文化品牌来塑造旅游品牌,是山西培育文化旅游产业需尽快解决的问题.代县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资源是其最宝贵的财富.代县如何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实现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当下需要破解的一个难题.文化旅游景区,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是品牌建设的关键.代县是10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只有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才能彰显出代县旅游的特点和吸引力.
山西明长城遗址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其现状却不容乐观,人们对长城的保护观念淡薄,加上现存法律法规不健全,以致出现了明长城遗址遭破坏的现象。随着我国对旅游开发事业的支持,山西省有关政府部门对长城的保护与开发应极为重视,做出合理的保护措施,国内外的专家与游客也为更多掌握更多的长城文化来此观赏游玩。长城旅游资源的开发意义深远,不仅可以使人民大众对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有更多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当地
长城是中国古代修建的用于军事防御的建筑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令世界惊叹的“不可思议”的作品。面对紧迫情形,参照部分专家学者的见解,提出各级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加大保护长城的价值意义宣传。政府各部门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和可能,保护长城周边生态环境。通过搜集民间对应的城砖、石料,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破坏严重的长城部位和段落及早进行重点的抢救性保护和修复。以开发促保护,在加大
山西内长城约800里,据《明史·兵志·边防》记载,“西起山西老营堡,转南而东,历宁武、雁门、北楼至平刑关尽境,约八百里”.其间坐落著名的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按照现代地理知识叙述,内长城自河北涞源延伸至山西灵丘,自平型关起折向西北,经浑源、繁峙、应县、山阴、代县、原平、宁武、神池、朔州等地,在偏关县白羊岭与外长城连接.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后,为阻击日军入侵山西,阎锡山在大同会
山西高原处于北方草原文明与中原农业文明的交错地带,北临大漠,南蔽中原,又是京畿屏障.古代长期处于防御北方强势游牧民族的前沿,因而历代在山西北部修筑长城,据统计有7000多里,现存有遗迹可辨的长城有3000余里,涉及战国(赵)、西汉、东汉、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五代、明、清各代,其中以明代后期所修长城遗留最多,主要涉及今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山西北部的明代长城有内外两道,俗称大边、二边.大
北楼口,位于山西省应县境内的翠微山麓,是山西内长城的重要隘口之一,东接平型,西连雁门,是古代晋北地区经繁峙入河北的重要通道. 北楼口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历史上北部边境的变化,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晋北地区的形势变化。这里长期处于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流、冲突和缓冲地带,而北楼口则是最前线的一个缩影。作为晋北边墙数千关隘之一的北楼口,虽是单一个体,但其在很多方面与其他边堡隘口存在着相似性,通
如果可以抛去政治、经济、军事等这些传统角度,通过多元化视野再去研究长城文化,则会得到更多的文化内涵。所谓多元视野,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视域的下移和扩散,使得研究的角度更加社会生活化,也更加丰富。晋北是长城分布较多的地区,在这里,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晋北长城文化。本文将从衣着穿戴、饮食生产、贸易交往、民俗方言、民风精神、居住生活等多元化视野来探究晋北长城文化,从而更加
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它是中原王朝的边防线,也是农、牧经济的自然分界线,还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聚线.长城修筑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九世纪的西周,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击,周王朝修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互相防御,于边境各自筑起长城,其中最早修筑的是公元前七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国、韩国也相继修建起来.秦朝之后直到明朝为止,在这1600年间,多
边塞诗是我国诗歌宝库中的明珠,相关研究成果十分丰厚。雁门关,作为中国的边塞重地,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流的枢纽,呈现出浓郁的边塞文化特质。历代诗人对雁门关充满着特殊的感情,为后人留下许多动人诗篇。历代文人墨客赞咏雁门诗作达千余首。仅一部《全唐诗》中就有50余名诗人留下了咏雁门的诗篇。以往雁门诗的研究一般侧重于文学角度,并以诗歌作者为中心展开讨论。在反复阅读雁门诗的过程中,发现对雁门诗的研究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