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揭示日本血吸虫重组Sj16蛋白免疫调节的主要功能结构域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利用流式细胞术观察rSj16作用对LPS诱导的BMDC表面分子MHC-Ⅱ,CD80,CD86和CD40表达的影响和IL-10,IL-12等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并观察rSj16负载的BMDC对naive T细胞功能的影响,从而确认rSj16是否具有负调DC的作用.同时为了
【机 构】
: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
【出 处】
:
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揭示日本血吸虫重组Sj16蛋白免疫调节的主要功能结构域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利用流式细胞术观察rSj16作用对LPS诱导的BMDC表面分子MHC-Ⅱ,CD80,CD86和CD40表达的影响和IL-10,IL-12等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并观察rSj16负载的BMDC对naive T细胞功能的影响,从而确认rSj16是否具有负调DC的作用.同时为了确定rSj16负调DC作用与IL-10关系,进一步利用抗IL-10抗体,抗IL-10 R抗体和IL-10(-/-)小鼠,利用FACS和ELISA观察rSj16对来自IL-10(-/-)小鼠BMDC和抗IL-10抗体,抗IL-10 R抗体中和的WT BMDC表面分子和细胞因子作用的影响.为了证明rSj16是如何通过IL-10负调BMDC的功能和寻找rSj16作用的关键结构域,对Sj16的结构域进行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Sj16存在两段核定位序列,利用定点突变的方法对Sj16核定位序列中的碱性氨基酸进行突变,并利用分子生物生物学方法构建rSj16 5个突变体,同时利用NHS-荧光染料标记rSj16及rSj16突变体,eonfoeal显微镜观察其是否可以直接进入BMDC细胞核内,同时利用FACS和ELISA观察其对LPS诱导的BMDC功能和表型的影响,从而判断其是否为Sj16的关键结构域.结果 rSj16剂量依赖性的抑制LPS诱导的BMDC功能并促进其产生大量的IL-10.利用抗体中和试验和IL-10(-/-)小鼠证实rSj16抑制LPS诱导的BMDC的作用与IL-10直接相关并通过IL-10R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序列分析提示Sj16存在两段核定位序列(NLS),其中N-端的NLS (NLS1)是真正的核定位序列,与rSj16进入细胞核内和发挥免疫负调DC功能直接相关.结论 rSj 16具有确切的免疫调节功能,主要通过上调抗原递呈细胞的IL-10的表达从而调节宿主的Th细胞应答.Sj16具有两段预测的核定位序列,其中NLS1是rSj 16上调树突状细胞高表达IL-10的关键序列.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PegIFNα-2b)、利巴韦林治疗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0×109/L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24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0×109/L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予皮下注射PegIFNα-2b 80 μg/周(体重<60 kg,剂量为50μg/周)和口服利巴韦林(300 mg,3次/d),应用PegIFN
肝衰竭并发败血症、腹膜炎并不少见,但同时并发脑膜脑炎的则不多见,而由李斯特菌所致则罕见.我院近5年细菌培养前4位的细菌分别是:革兰氏阴性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革兰氏阳性菌为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及溶血性葡萄球菌,和国内的相关报道基本一致,近十年未培养出李斯特菌.本例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程中曾不规则应用激素、抗生素、抗病毒药及中药,导致患者肝功
目的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寄生虫病.血吸虫虫卵引起的肝脏肉芽肿和纤维化病变是导致血吸虫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目前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发生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仍不清楚.以往研究已表明microRNA (miRNA)在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但miRNA在血吸虫性肝病中的作用仍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miRNA在血吸虫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功能.
目的 研究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NS)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自1999年1月至2012年5月间住院期间确诊的37例N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我院确诊NS的病例数为:1999-2005年共诊断4例,2006年-2012年确诊NS的病例数目较2005年以前呈显著升高,共32例.确诊病例中发病年龄中位数45 (27-71)岁,男女比例为2.4∶1.其中3例
Objective The intercountry border areas of Myanmar and China have high malaria receptivity and vulnerability that present numerous problems in the control of malaria transmission.This study focused on
近几年由于出国的增加,特别是到非洲劳务输出的增加,输入性疟疾的病例不断增加,主要是输入性恶性疟疾病例,每年90例左右,三日疟、间日疟、卵形疟较少.近3年共有2例输入性三日疟临床资料如下:病例摘要病例一患者,男,38岁,河南林州人,于2011年2月7日以"间断发热伴头痛、腹痛、腰痛,膝关节痛12天"为主诉入院.半年前患者到安哥拉务工,4个月前出现头痛、膝关节疼痛、头痛在安哥拉按疟疾给予青蒿琥酯针治疗
目的 讨疟疾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 西南医院2000年~ 2013年收治19例恶性疟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恶性疟患者均有非洲地区居留史;全年均有发病;男性16例(84.2%),女性3例(15.8%);18例(94.7%)病例患者籍贯在重庆、四川(另山东烟台一例);16例(84.2%)无类似患者接触史.临床症状主要表现:19例有发热(100%)、16例有畏寒(84.2
目的 了解2012年深圳市手足口病病原构成、分子特征及流行病学规律,为制订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警惕不常见病原体潜在威胁.方法 收集2012年深圳市手足口病疑似病例粪便标本,用实时逆转录PCR (Real-time RT-PCR)和逆转录半巢式PCR (RT-snPCR)方法对437份标本进行VP1基因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437例病例病原学分析,确诊肠道病毒阳性346例(79.2%),主要病原是
目的 探索恶性疟原虫地理株不同类型var基因表达与疾病临床表现的相关性,以及不同类型var基因表达转换的分子机制.方法 首先,利用"总RNA提取-RT-PCR扩增-克隆-测序"策略对9例云南拉咱地理株进行var基因表达谱和PfEMP1蛋白关键粘附功能域(var-DBL1α)的序列特征分析.其次,对14例云南德宏地理株建立体外培养,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var基因家族转录谱的动态变化展开连
目的 对深圳市2010年首例基孔肯雅热疫情及病原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调查和分析基孔肯雅热疫情流行病学特点;对疑似患者血清标本采用ELISA和荧光PCR方法分别检测基孔肯雅病毒IgM、IgG抗体和病毒核酸,并用BHK-21细胞分离基孔肯雅病毒.采用RT-PCR方法扩增病毒结构蛋白基因后进行序列测定,并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基孔肯雅毒株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 深圳市2010年10月报告的一起基孔肯雅热疫情